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摘要】高中生物解题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概念理解困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思维方式僵化、实验操作困难以及学习兴趣缺失等。这些困难源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知识结构的缺陷、思维方式的狭窄、实践能力的欠缺以及学习动机的匮乏。为了优化解题教学,本文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中建构-课后延伸"的策略框架,并分别以课文阐释了该策略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研究表明,有效运用该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认知结构,培养知识迁移、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从而提高解题水平。
DOI
作者徐冉
机构地区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4年12期
出版日期2024-06-2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策略研究

 

徐冉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 161000

摘要:高中生物解题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概念理解困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思维方式僵化、实验操作困难以及学习兴趣缺失等。这些困难源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知识结构的缺陷、思维方式的狭窄、实践能力的欠缺以及学习动机的匮乏。为了优化解题教学,本文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中建构-课后延伸"的策略框架,并分别以课文阐释了该策略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研究表明,有效运用该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认知结构,培养知识迁移、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从而提高解题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物;解题教学

 

一、生物学习中常见的解题困难及成因分析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诸多解题困难,这些困难的存在源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生物学中包含大量抽象概念,如细胞、基因、蛋白质等,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难以形象化和具体化,导致概念理解困难,比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其微观结构和复杂功能对学生而言难以彻底理解,容易产生模糊和错误的认知。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其抽象性也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解题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但学生常常难以灵活运用和迁移所学概念、原理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从而导致知识"碎片化"和解题能力低下。生物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需要学生能够建立知识网络才能灵活应用,但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常常将知识点孤立地记忆,缺乏系统性思维,难以实现迁移运用。

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常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形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在解题时缺乏主动探索、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思维方式单一、僵化。解题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批判性地审视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但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此外,生物学实验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条件或操作技能的限制,学生常常无法顺利开展实验探究,影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比如在细胞分裂实验中,由于设备精度和操作水平的限制,学生难以清晰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全过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就会存在障碍,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如果教师缺乏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解题效果。生物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机理,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讲授式教学,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导入和情景创设,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从而丧失学习动机,对解题效果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基于认知理论的高中生物解题策略构建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通过对新信息的加工和内化,重新组织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一理论,可以构建"课前预习-课中建构-课后延伸"的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需要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一对双胞胎兄弟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你认为这种差异从何而来?通过提出这个疑问,激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探究欲望。

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等,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构。其次,在课中建构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如DNA分子模型的制作、DNA扩增实验的模拟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DNA作为遗传物质所承载的基因信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归纳DNA的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复制方式,指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性问题,比如:如果DNA发生突变,会产生何种后果?基因治疗是如何修复缺陷基因的?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如调查某些遗传病的发生机理、查阅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资料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现有理论和技术加以评价和反思,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总之,基于认知理论,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建构-课后延伸"的教学策略,可以较好地解决生物解题中的认知障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策略的实践与评价

在上述解题教学策略的指导下以《DNA的结构》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可曾想过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是如何精确地传递和复制的?通过这个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在此情境下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核酸、碱基、氢键等相关概念并在课前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初步认知结构在课中建构环节教师组织了"搭建DNA分子模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说明利用泡沫球和塑料棒搭建A-T和C-G碱基对结构模型直观感知DNA的双螺旋结构。教师还介绍了DNA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DNA能承担遗传物质的作用。最终总结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它能精确复制稳定传递遗传信息。

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设置了情境性问题:"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会产生什么后果?如何避免错误的发生?"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教师还布置了"人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历史"的调研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强学习内驱力。通过实践采用上述策略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教学评估显示85%的学生对DNA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相关问题。70%的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对所学理论和技术持有理性、客观的态度。可见有效的解题教学策略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其解题能力高中生物解题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难和成因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予以应对。只有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的理想境界。

 

结论:高中生物解题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难及其根源,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予以应对。基于认知理论,构建"课前预习-课中建构-课后延伸"的解题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其知识迁移、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从而提升解题水平。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并延伸到新情境中加以运用。同时也应注重对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田瑜姬.试论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9(04):171-173.

[2]高雪梅.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06):6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