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要 【摘要】当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强调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予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然而,调查表明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仍未能充分认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缺乏实质,不利于学生成长。但通过打造高效课堂,这种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以全面提升,包括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及信息素养等方面,最终达成教学改革的目标。
DOI
作者代莲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5月第10期
出版日期2024-05-1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代莲

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

摘要:当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强调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予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然而,调查表明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仍未能充分认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缺乏实质,不利于学生成长。但通过打造高效课堂,这种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以全面提升,包括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及信息素养等方面,最终达成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进行探讨和实践,得出了在不同层次上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充分利用新课标的资源和特点,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能力。

一、新课标下信息技术的内涵和特点

信息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即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多样化的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学生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和评价,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此外,信息交流是核心素养的另一个要点,学生应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并有效地传达他人的信息。信息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信息技术也体现在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交汇中。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技术操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还强调信息伦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防范信息风险,形成健康的信息习惯和行为。

二、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极具热衷之情的特点,教师应致力于构建生动且形象的教学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教学的引导旨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巧妙的引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注重关注和利用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依据特定教学内容,兼顾学生喜好,设计妙趣横生的新课程引入环节,缩小学生与信息技术教材的距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幻灯片插入图片部分,教师首先呈现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图片,以此聚焦学生注意力,让其在相应情境中亲身体验并领悟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唯有当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愿意投入课堂。此外,信息技术涵盖诸多复杂概念及词汇,各知识点间紧密相连,但却不免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问题,我们利用丰富多样的信息元素,触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优化学习效果,打好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预设教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多元、模块多样的学科,分散性的内容要求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以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核心,进行高效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的多个环节精心设计,师生积极互动,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学习发展意识稳步提升。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不仅要能够立足课内知识完成理论备课,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的学情,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等手段,提前为学生预设一些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以更好地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并通过有效预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学生的信息意识应用习惯也能逐步养成。

(三)鼓励参与,提升自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入的学习。例如,可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将被激发出主动学习的欲望,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和筛选信息,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能力。

总之,总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体现了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全面要求,其内涵和特点强调了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同时关注了批判性思维、伦理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焦世珺.构建高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34):180-181.

[2] 刘磊.初中信息技术在线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2(23):13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