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自主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策略探究
于晴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海阳所镇中心幼儿园 264200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幼儿园课程逐渐回归儿童、回归游戏,这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游戏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幼儿进行自主游戏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身体素养,保障心理健康。文章联系教学实际,简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自主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策略,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探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自主区域活动
引言:
在新时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进行转变。在幼儿园活动教学中,将课程游戏化和自主区域活动有机结合能有效推进幼儿教学改革。幼儿对于外界事物比较好奇,活泼好动,采用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幼儿教育能直接提高幼儿的关注度,继而不断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而区域活动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幼儿自身的身体素养,将其与课程游戏化进行有机结合,既能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又能保障幼儿学习的适度性,进而真正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1]。
一、幼儿园教学课程游戏化概述
基于新课改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幼儿园中游戏化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游戏化教学属于新课改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幼儿阶段学生特点来为其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能够快乐学习和成长。课程游戏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吸引幼儿兴趣,提高幼儿课堂学习与参与活动的热情,寓教于乐,并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以游戏化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以确保学习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顺利完成。课程游戏化教学还可以对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进行训练,从而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同时,课程游戏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幼儿探索未知环境,增加幼儿接触新鲜事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此外,课程游戏化还可以使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小学化倾向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确保幼儿能够学习和掌握符合自身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知识。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自主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策略
(一)区域布局整合化,保障活动空间的舒适性与合理性
合理规划、巧妙布局的区域空间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更能促进区域之间积极的互动[3]。
1.巧设隔断,封闭与开放的相互结合
区域活动中要创设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既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区域的干扰,又应保持着程度不同的开放性,以便于区域之间产生互动和联系,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教师创设区域环境时,在保持每个区域固定的通道以外,通过桌椅、矮柜、屏风、展示架等隔断物来分割班级空间,这些隔断物的特性本身符合幼儿身高特点,既方便幼儿取放材料,又方便幼儿展示游戏结果。所以在游戏中,隔断物的巧妙利用,让区域相对独立又尚存开放余地,使教师视线没有盲点、便于观察指导,更不会阻碍幼儿观察其他人的活动情况,获取其他有关的游戏信息。
2.动静重置,独立与组合的相互结合
区域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教师观念改变后,在区域布局时思虑变得更为周全,会充分挖掘、有效利用班级空间资源。如,设置便于静思独处的空间,满足幼儿开展个体的活动,创设具有可聚集余地的空间,便于小组合作的活动,以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需求。有的教师基于幼儿园班级空间是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一体化设计的考虑,在空间调整的综合性规划上,会把需要安静区域的个体活动设置在午睡室附近,把小组活动的区域设置在活动室的开阔地带,这样同时开放时互不影响,从而保证每个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游戏质量。
(二)提供丰富材料,做好区域游戏资源的选择
自主区域游戏的优化材料,可分为趣味性材料和应用性材料两种。其中趣味性材料主要指的是源于物质生活同时能丰富自主区域游戏内容、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材料,如积木、教具、小火车模型、毛线、树枝;应用性材料主要指的是那些能够服务幼儿身心成长、提升生活能力的材料,如纽扣、纸杯、卡片、餐具、桌子跳绳、沙包等。在自主区域游戏构建过程中,应依据幼儿教育诉求和幼儿游戏设计规则,来选择和挑选游戏材料,这是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开始的前提和基础[4]。
因此,应该依据幼儿身心发育特征对自主区域游戏材料进行科学选择和投放,比如,可依据当下较为流行的植物劳动教育游戏,让各种各样的植物、小水桶、小勺子等作为游戏道具,让幼儿通过植物劳动游戏养成生态自然意识。结合自主区域游戏空间内幼儿数量和游戏规模,对游戏内可能用到、一定用到的游戏材料进行评估和预测,做好自主区域游戏资源的补充工作。自主区域游戏空间内不同年龄、不同个体对于游戏材料的需求量不同,游戏材料投放要做好难易搭配,避免因为游戏材料数量不足而对幼儿游戏形成过多的干扰。
(三)构建游戏化主题
教师在进行小区域的活动比赛时,要确定活动主题,以确保孩子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教育目的。教师要按照孩子的目标来确定游戏主题,并在游戏活动中充实问题的内涵,再加以情境上的结构与加强,使孩子时时刻刻都被这种问题所引导,而不要让思维偏离在别处。例如,当幼儿园举办保卫大自然这项专题教育活动时,设置的课堂教学活动应牢牢把握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活动场所的设计布置也要适应这种题材的需要,以绿色为主基调,把孩子的兴趣集中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这样一来,孩子在玩耍时也会产生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绕的感受,心境会更易于接受这些色调的熏陶,进而趋于和谐,对环境保护的探讨也就更有兴趣。在游戏中,教师通过引导孩子搜集一些废料开展二次创造,举办一个回收利用小比拼游戏,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来诱导幼儿开动脑筋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要进行正面评价,使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得到荣誉感,孩子对这个活动的理解将再一次提高。
(四)注重规则意识渗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自主区域游戏构建在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自主区域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创新意识和生命意识。
因此,在自主区域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自主区域游戏的特征设计简洁规则,并维护好游戏规则的执行。教师既要有游戏精神又要有课程意识,为维护游戏正常进行设置三到五条游戏秩序,对违背游戏规则的幼儿进行提醒和修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园自主用餐为例,为改变幼儿用餐过程中存在的排队拥挤、剩饭剩菜等现象,培养幼儿自主用餐、秩序用餐的良好习惯,幼儿园教师可以课程游戏为思路,以贴标签、最优用餐路线探索、合作用餐等为游戏过程,使幼儿通过用餐游戏,搭建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行为支架。
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机构,对孩子的思想意识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和兴趣,把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意愿,从而促使孩子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开展思维活动与学习,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识与发散性思维水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进而达到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怀英.关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探索和思考[J].新课程,2020(30):101.
[2]徐岚.投其所好,自主游戏——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J].山西青年,2020(04):289.
[3]李华燕.基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或自主游戏的开发与实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9(A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