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念不够先进、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优化德育教学策略,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阳芳 吕海燕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念不够先进、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优化德育教学策略,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策略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1.理念不够先进

要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持有先进的观念,并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来对待。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将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教学等同视之,未能深入理解其重要性。
    2.教学方法不足

教学手段的匮乏是阻碍基础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采用的德育教学方法往往过于陈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这种状况使得小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实践来看,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影响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3.德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当前小学德育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缺乏与日常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变得困难。此外,课程内容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未能及时融入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内容。这使得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变得陈旧和缺乏现实意义,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德育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尤其在小学阶段。除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显性的德育课程外,其他学科也应承担起德育的责任。

首先,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深入解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审美情趣。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胸怀和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地,数学学科也隐藏着德育的元素。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体育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运动和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运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与成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此外,在音、美等艺术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作品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德育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德育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相结合

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重与现代德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同时融入儒家思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他人和宽容的态度,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相一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儒家思想的内涵,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讨论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德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从生活出发: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德育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尊重与礼貌”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场景,分享那些因为礼貌而得到他人尊重或因为无礼而引发矛盾的经历。通过这些分享,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尊重与礼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基于生活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2.时事与社会热点:德育课程的鲜活素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不断涌现。这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学生不仅能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还能在思考和讨论中锻炼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这种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3.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因此,德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社会服务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情境,让他们在模拟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和实践道德行为。这种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和社会化发展。

结语:小学德育教学是塑造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念的重要环节。当前,其面临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以及课程内容与生活脱节等问题。为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教师需创新理念,深度融合学科教学,并注重传统与现代德育的结合。此外,德育内容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行动中成长。总之,小学德育教学需与时俱进,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以培养具备健全道德观念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彭新.浅析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7-148.

[2]姜宇姝.浅析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J].传奇故事, 2023(6):9-1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