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思考

摘要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坐在教室中的教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有关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数学题目作出探索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思想。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了解数学存在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DOI
作者吴兰婷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4-03-23(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思考

吴兰婷

仁寿县东方红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坐在教室中的教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有关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数学题目作出探索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思想。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了解数学存在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

一、探索研究课本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离不开教材,教材知识内容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供给小学生学习的材料。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限制了数学教师具有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任务,教师只是关注数学知识点的学习,然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新课程教育改革标准背景下,我们应用的课本始终坚持“以发展小学生为本”的原则,课本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资料。大家需要深刻感悟课本编写的真实意义,探索与研究课本,站在不同的角度深挖课本内涵。使得课本更进一步贴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这节课知识时候,关于小数部分不同位数的小数减法32-27.8,32-39的时候,教师考虑到分散数学教学难点问题,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先与购物当中的标价进行结合(比如6元与6.00元,2.6元与2.60元),直观形象图形展示(长方形当中表示小数的0.5与0.50)引出“在小数的末尾添加或者删去一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会变”,紧接着区分哪些是在小数末尾的0,还有哪些0可以删掉的练习,如0.0800,0.60900,30.090,700等,在接下来训练改写成三位小数,如0.4,3.06,4等数字,让小学生掌握添加0或者删去0的真正内涵。使用这种方式学习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小学生既提高了计算的速度,还提高了精准率,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 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引导鼓励
    体验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情感等因素,才能够对客观事物形成感知,从而实现理解到升华的转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一转旧式观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且机械输出,加强引导、鼓励与体验,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兴趣充分转化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不断前进。

例如,在学习《厘米》这节课知识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参照物来进行长度测量,方式方法以及可选用工具都由自己决定,也正因如此,受各方面自主选择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均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自己的课桌有6支铅笔那么长,有的学生则会说自己的课桌有3本书那么长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思考是否是桌子的长度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去测量和比较事物的长短?从而纠正学生的意识,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重视单位变换拓展应用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位一直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点,不能因为它的简单易懂就出现教师的不严谨教学,一笔带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单位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忽视效果,也就会对之后的习题陷阱做出不该有的失误。为了避免这一点,单位的准确编排与分析十分重要。
        例如在学习《测量》这节课知识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单位换算让学生熟悉的分析出单位变换的灵活性,丰富拓展课堂的同时,对之后教学面积与周长的单位变换有相当重要的前提营造性的基础作用。
        四、引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现象,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生活现象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持学生高效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引入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情境结合的氛围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要求。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知识时候,这是关于万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对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万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家用电器、工资收入等万以内数的物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空调2165元、洗衣机4080元、冰箱3200元等。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引导下,初步建立相应的大数概念,并进而产生识读的兴趣。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纷纷举手回答相应的数字信息。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想象、亲自练习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与老师传授的知识相匹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要加强互动,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的把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调动起来。

总之,在情感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数学活动,对数学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1):0031-0034.

[2]王妍.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2024(6):48-5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