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思考
吴兰婷
仁寿县东方红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坐在教室中的教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有关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数学题目作出探索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思想。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了解数学存在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
一、探索研究课本,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离不开教材,教材知识内容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供给小学生学习的材料。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限制了数学教师具有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任务,教师只是关注数学知识点的学习,然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新课程教育改革标准背景下,我们应用的课本始终坚持“以发展小学生为本”的原则,课本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资料。大家需要深刻感悟课本编写的真实意义,探索与研究课本,站在不同的角度深挖课本内涵。使得课本更进一步贴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这节课知识时候,关于小数部分不同位数的小数减法32-27.8,32-39的时候,教师考虑到分散数学教学难点问题,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先与购物当中的标价进行结合(比如6元与6.00元,2.6元与2.60元),直观形象图形展示(长方形当中表示小数的0.5与0.50)引出“在小数的末尾添加或者删去一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会变”,紧接着区分哪些是在小数末尾的0,还有哪些0可以删掉的练习,如0.0800,0.60900,30.090,700等,在接下来训练改写成三位小数,如0.4,3.06,4等数字,让小学生掌握添加0或者删去0的真正内涵。使用这种方式学习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小学生既提高了计算的速度,还提高了精准率,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厘米》这节课知识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参照物来进行长度测量,方式方法以及可选用工具都由自己决定,也正因如此,受各方面自主选择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均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自己的课桌有6支铅笔那么长,有的学生则会说自己的课桌有3本书那么长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思考是否是桌子的长度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去测量和比较事物的长短?从而纠正学生的意识,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现象,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生活现象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持学生高效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引入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情境结合的氛围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要求。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知识时候,这是关于万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对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万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家用电器、工资收入等万以内数的物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空调2165元、洗衣机4080元、冰箱3200元等。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引导下,初步建立相应的大数概念,并进而产生识读的兴趣。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纷纷举手回答相应的数字信息。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想象、亲自练习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与老师传授的知识相匹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要加强互动,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的把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调动起来。
总之,在情感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数学活动,对数学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1):0031-0034.
[2]王妍.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2024(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