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浅析如何借助情境教学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付明辉
四川省茂县中学 6232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领域也有了质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追求,其中情境教学法受到了一众教师的青睐。情境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其应用的局限性也较小.为此,本文围绕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应用来谈一谈,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创建适合学习者并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意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学习者在积极情感反应下建构知识认知。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法突出了教学的唤醒作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的生本教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模式打破物理课程的枯燥,使学生在主动投入的状态下获能长知[1]。
一、营造问题情境,锻炼自主学习思维
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若学生能够对事物产生兴趣,并根据事物呈现的规律形成问题且完成问题解答,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需基于课程教学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以此锻炼学生物理学习思维,使每位学生都能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高[2]。
例如,教师在开展“运动的描述”课程教学期间,可以带有故事情节的趣味性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被故事情节所打动,形成对物理知识的深度思考。如:“‘大战来临,一名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中飞行,突然感觉身边有个物体,起初他认为是只昆虫,便将其抓住,直至拿到眼前才发现是一枚子弹。’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故事情节和所学知识分析飞行员真的能抓住子弹吗?子弹的飞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带有故事情节的物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真正从学生兴趣着手吸引学生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创设教学情境以凸显学生课上主体地位为主,但教师也应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给予适当指点,做好引导工作,以此深化引领和指导的稳步对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创设网络情境,调动多重感官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多媒体电教手段绘制形象的物理情境,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本质,从而使学生切实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以《行星的运动》的相关内容为例,天体运动的研究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具有距离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抽象的行星运动是陌生的,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知识难度。倘若本节内容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概念讲解,学生是很难记忆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动态立体情境,以多维视角的画面感冲击学生的视觉,使学生通过音、影、像感知清晰的物理形象,由此激活学生的探究欲。课前,教师要在网络上下载《太阳系的行星》的视频片段,并按照教材内容和相关片段制作行星运动的动态课件。当讲到“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时,教师可以用视频向学生讲解“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将会清楚认识到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为椭圆。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适时引入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视频展开思考,由此使学生充分了解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三、打造实验情境,形成多元化教学
以往,为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往往忽略实验过程,更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虽然此方式能够加快教学节奏,保障教学进度,但却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限制学生多样化发展。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止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需让学生了解其中存在的规律。
例如教师在开展“摩擦力”相关知识点教学期间,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区分方式,并掌握两种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教师可基于摩擦力教学主题创设实验情境,带领学生体验静摩擦力的大小和具体方向,并感受滑动摩擦力呈现方式,通过体验形成对两种摩擦力特点的了解,逐步掌握二者区分方法。实际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以及木块等相关工具,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在带领学生完成实验后,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物体之间接触所形成的作用力是引起摩擦力的主要原因。随后,教师可为学生提出一些延展性问题,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如:“如果将弹簧测力计与水平桌面上的木块相联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施加压力,将会出现何种情况?”此问题的提出促进物理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学生为获得问题答案,将更专注于实验过程。
四、创设生活情境,优化学生物理思维
普通高中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学习,并掌握专业的知识,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深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真正的价值。
以“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的教学知识以人体为研究,为学生引入了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概念,主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能够将这一现象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以物理的角度解释这一人体现象。如:在生活中,当我们要去到高处的地方时需要通过坐电梯来到达目的地,那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使学生结合教师的生活情境思考“坐电梯”时的感受,从而引出“超重”这一物理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形成的原因与条件。所以,物理知识与生活具有紧密的关联,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课程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常见的生活现象展开教学,减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优化学生的物理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创设各种情境时应当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学内容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自主锻炼思维,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此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贤俊.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0(18):125+127.
[2]于胜利.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