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摘要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三种有效的设计策略:操作型实践作业、实验型实践作业和课题型实践作业。操作型作业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测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验型作业则借助物质或技术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数学规律,提升数学素养;课题型作业则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课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减轻了他们的作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DOI
作者蒋晓露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22期
出版日期2024-12-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蒋晓露

重庆市丰都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 408208

摘要: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三种有效的设计策略:操作型实践作业、实验型实践作业和课题型实践作业。操作型作业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测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验型作业则借助物质或技术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数学规律,提升数学素养;课题型作业则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课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减轻了他们的作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初中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这一政策旨在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性作业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操作型、实验型和课题型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设计操作型实践作业

“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知识内化。操作型实践作业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章节为例,可以设计如下操作型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木棒、绳子、纸板等)制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并测量它们的边长、角度等参数。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边角边”、“边边角”等全等判定定理。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亲手制作了三角形,更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三角形的几何性质,从而加深了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操作型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基础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享受实践过程。同时,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操作中的困难,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教育理念。

二、设计实验型实践作业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深入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它借助物质或技术手段,如计算器、计算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理解数学规律,还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感性认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逐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以求解三角形面积最大值为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准备一根20厘米的细线,并将其结成一个环。接着,将细线中的8厘米段拉直并固定两端,标记为B和C,即BC=8厘米。然后,在细线的剩余部分上任选一点A,通过拉动点A,使细线围成一个三角形ABC,确保AB+AC=12厘米。最后,通过移动点A的位置,观察三角形ABC的高AD如何变化,并确定何时达到最大值。此时,测量AD的值,并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ABC的最大面积。

完成实验后,学生可以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规律,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这种直观形象且富有趣味的数学实验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工具在数学实验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三、设计课题型实践作业

“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提升教学质量,设计课题型实践作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有理数”这一章节,设计一系列课题型实践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正数和负数”、“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等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有理数应用”这一课题。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有理数在日常生活(如温度记录、家庭收支账目等)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释。在课题型实践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层次性体现在作业难度应逐渐递增,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放性则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鼓励他们结合个人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索。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型实践作业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学生需要经历从问题情境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求解过程到最终的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育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为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设计操作型、实验型和课题型实践作业,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富芬,谢泽源,陈兴.“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教师博览,2024,(30):4-6.

[2]江勇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教师博览,2024,(30):10-11.

[3]高柱平.“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多元化设计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6):6-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