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初中音乐优质课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效益,尤其是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减负提质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立足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提出了教学策略,以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增添力量。
DOI
作者杨鸿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时代乡村初中音乐优质课教学策略研究

杨鸿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中学    624200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效益,尤其是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减负提质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立足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提出了教学策略,以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增添力量。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程改革 策略研究 乡村教育

引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育质量远不如城市教育质量,在提倡教育公平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出更多的优质课。

一、立足双减背景,持续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效益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学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满足新课标对初中音乐的教学要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凤阳花鼓》为例。《凤阳花鼓》作为安徽民歌,其所具备的艺术特征自然不必说,不仅曲调自然、质朴,歌词也十分生活化、口语化,是凤阳花鼓中流传非常广的一首。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曲目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背唱歌曲,还要让学生领略安徽一带的民俗风情,了解凤阳花鼓这一安徽民歌的形成背景,体会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在双减背景下此课的教学只有一课时,此时教师就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化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落实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目标。

首先,教师要采用趣味导入的方式迅速吸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凤阳花鼓》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完成课堂导入。

其次,就要进入歌曲的学唱阶段,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一开始,教师要进行范唱,并在范唱结束后向学生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先学唱歌词部分,后学唱衬词部分。衬词的学唱是本课的难点,因而教师可以在此部分花费更多的时间。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来进行歌曲表演,通过对凤阳花鼓歌舞视频的学习、模仿来深化对凤阳花鼓的认识。最后,教师还要拓展延伸,让学生聆听其他地区的民歌,并通过对比来更为清晰地了解安徽民歌的特点,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与文化。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了范唱、学唱、表演以及拓展,虽然没有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凤阳花鼓的有关知识,也没有布置课后作业,但还是在课堂上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还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失为一次成功的优质课。

二、实施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转化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而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转化问题学生,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落实具有关键意义。

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欣赏”的篇目,远比“唱歌”的内容更多,虽然教师也开设了欣赏课,但是考虑到欣赏的篇目过多,并且也要为唱歌教学预留课时,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为了监督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就要寻求学生家长的帮助。

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不仅吸收了戏曲音乐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欣赏歌剧《白毛女》,但是这种作业形式没办法检查,有不少问题学生都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为了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就可以在家长群中发布本次学习任务,组织“亲子歌剧欣赏活动”,让父母与孩子一同来观看《白毛女》,一方面能够监督学生切实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很多父母相较于孩子对《白毛女》创作的时代背景更为了解,在观看过程中,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述,实现亲密交流。在观看之后,学生家长还要将与孩子共同观看歌剧的照片、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音乐学科很少会有作业,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学科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明显,为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布置来打造优质课。考虑到音乐学科的特点,为了监督学生的作业完成,教师就必须寻求学生家长的帮助,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成效,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与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音乐学科必须坚持学科育人,做好课程思政的建设。为此,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挖掘音乐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德育作为音乐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德育在初中音乐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本质,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益,顺利地完成优质课的打造。

以九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铸魂育人,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以教材为媒介连接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本单元所选择的曲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事迹,这就与当今的德育内容有了重合,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可见本单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元素来合理组织教学。“光辉的历程”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这一时期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以及坚定的信念,考虑到这一单元的共同特点,教师就可以使用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光辉历程”的片段,以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堂导入。在本环节,教师要选择5-10分钟的与光辉历程有关的微课来作为教学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段历史,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

之后,教师就要开始《游击队歌》、《中国军魂》的唱歌教学,并专门用一节课来用作欣赏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要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学习唱歌技巧,领略这些曲目中的艺术特征,了解其艺术价值。

接下来,教师就要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态度来进行德育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一段历史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针对具体曲目中所反映的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比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就是长征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等,了解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诸如合唱表演、剧本表演等,都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在欣赏了《四渡赤水出奇兵》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倾听学习同属于该组歌中的其他曲目,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曲目进行合唱表演,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历史背景,领会革命精神。

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谈一谈这些革命先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传承这些革命精神。到此,就能完成学科育人目标,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结语

新时代的乡村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必须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了解新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寻求双减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出路,还要促进学科育人的落实,为新时代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瑞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反思探索[J].学周刊,2021,(06):161-162.

[2]尚旭霞.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