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中长跑训练教学方法研究
戚俊乾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号召,如何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成了当下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中长跑是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项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运动,中长跑训练能够有效提升人的耐力与力量,强化心肺功能以及身体素质。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关键词:初中;中长跑;教学;训练
引言:
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中长跑更加枯燥、缺乏趣味性,同时也比较辛苦,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训练。再加上有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实际身心情况与中长跑运动的具体特点设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更好地提升训练效果[1]。
一、初中阶段中长跑训练的原则
(一)有目标有计划
在中长跑训练中,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方法,首先都必须秉承有目标有计划的原则。教师要先对学生的中长跑水平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是在哪个层次,是非常薄弱的,还是平均的,又或者比较拔尖处于亟待突破瓶颈等。而后,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并且每一种方法都要有恰当的训练周期。例如下面将介绍到的持续训练法、变速训练法、交替训练法、模拟比赛法,这四种方法各有的针对性和技术要领不同,教师需要以一段时间为单位,如两周为一个单位,而不能以次为单位,即不能够这次用持续训练法,下次就用变速训练法等。如果训练方法过于高频地调整,将不利于教师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因此,有目标,有计划,才能保证中长跑训练方法真正地发挥训练价值[2]。
(二)重力量强复合
跑步项目对学生的力量有一定的要求,肌肉力量要跟得上,包括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腰部力量等,初中学生目前正处于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黄金时期,教师在组织设计中长跑训练时,要秉承重力量强复合的原则。力量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杠铃来完成全蹲、半蹲等负重练习,可以让学生背着背囊或者小腿绑沙包袋来增加学生的抗阻力训练。力量训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肢体部位来进行分阶段、分环节的训练。负荷训练,教师可以在中长跑训练中让各种方法进行合理地穿插。比如侧重于训练学生最后的冲刺训练时,就可以进行时长约五六分钟的冲刺跑训练,让学生在中长跑的最后100米段程中来回训练五六次,最后再与前段的耐力训练衔接在一起,保证各个阶段训练的衔接性强,适配性好。
二、中长跑训练教学方法
(一)合理使用体育游戏展开训练
传统的训练模式基本都是绕着操场跑圈,十分单一和枯燥,学生一旦疲累之后就会失去兴趣,感觉整个训练过程十分煎熬,不利于提升训练效果,更难以掌握运动技巧以及提升体能。从运动的本质来看,学生要想强化肌肉的爆发力以及身体的耐力就必须落实基础训练,而这类训练往往都十分枯燥。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教师要重点调整、合理使用体育游戏实施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渐渐对训练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规则与技巧,把握技术动作[3]。
如可以开展“丢手绢”“贴膏药”等传统游戏项目,让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圈,一个学生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赶,前者要确保自己不被抓住,后者则要努力抓住前者;前者为了避免被抓住,可以把标签贴在圈内某一个同学的身后,被贴到的学生继续跑,不断重复,一直到后面的学生抓住前面的同学。这不仅能强化训练的趣味性,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优化课堂氛围。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增强灵敏度与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身体的耐力和奔跑速度。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契合,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中长跑这个项目的兴趣,进而不断提升体能素养。
(二)竞争性教学,激发热情
在实际的教学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中长跑体育比赛,即:除了常规的个人比赛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组织开展小组赛、团队赛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定的竞争性氛围,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中长跑训练活动中。
例如,在1000米跑教学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期中考试阶段,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比赛,并且将比赛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在每年的运动会上,教师也可以鼓励意志力、耐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参加长跑项目,发挥自身的特长,为班级争光。同时,在班级内部,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每次的长跑成绩都纳入学年考核体系中,以此综合评估学生的体能、意志力、速度等方面的素质。在竞争氛围下,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当取得优异成绩时,他们的自信心会明显增强。
(三)差异化教学,激发潜能
在组织开展中长跑教学和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做好日常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设置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差异化教学与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理念相符,借助差异化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以中长跑教学和训练为例:在训练之初,教师需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征,比如有些学生是耐力不够,有些学生是腿部力量不够,还有些学生调整不好呼吸节奏。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就需要给予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指导。针对耐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日常训练入手,让他们经常性的进行慢跑,引导他们做好日常记录,每一次的进步都值得表扬。针对腿部力量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小沙包,让学生绑在腿上进行原地高抬腿练习,循序渐进,当学生感到高抬腿很轻松时,可以适当增加沙包的重量。针对不懂得调整呼吸和中长跑节奏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重点进行方法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走然后慢跑,学会吸长呼短这种呼吸方式,之后由慢及快,让呼吸自然跟上,不刻意控制呼吸的快慢。利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升中长跑训练效果。
(四)科学指导训练技巧
教师实际训练时要重点详细讲解相关技巧,确保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窍门,自主感受体能的提升,从而增强训练的信心和热情。学生常规训练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腿部缺乏力量、心跳加快、胸闷等,这本质上与学生的体能素养和掌握技巧紧密相关。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学生只要继续坚持训练,身体适应之后呼吸就会渐渐均匀,心率也会缓缓降低,从而更好地提升体能。教师指导技巧时要尽量避免匀速跑,关键要加强锻炼肌肉的爆发力,同时实施间隔跑,通过增加运动量调节心率,提升学生的循环功能及心肺功能。可以让学生先快跑一段时间,然后稍事休息,当心率处于120次/分左右时继续迅速奔跑,通过这种循环交替强化身体的耐力,提升体能素养。教师还应该全面加强心理疏导,重点讲述专门的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明确具体的训练要点,从而带领学生勇敢尝试,充分感受科学训练带来的影响,进而体会中长跑项目的乐趣,全面提升参与度和依赖性,优化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之,中长跑运动是初中体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主动性,进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训练中发挥出更好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世民.刍议初中体育中长跑的训练方法[J].品位经典,2020(12):160-161.
[2]袁建华.中长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特点[J].田径,2020(09):26+25.
[3]王海宁.初中体育教学的中长跑训练教学方法思考[J].田径,2020(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