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王宏琴
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转变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也不例外。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试着向学生提供引导,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快速锁定个人在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改善,以上流程正是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高中数学课程;优化措施与办法
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它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来说,由于在探究式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的容器,相反的,他们能结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提出问题,与老师、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探讨,在彼此的意见碰撞后形成更科学的结论,所以无形中能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自主学习、多元思考等多项的能力,的确不错。本文将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为例,说一说应用探究教学模式的办法和技巧,仅供参考。
一、系统研究,提出问题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的学习需要。问题的导出,可以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本对标,而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问题是启动探究式探索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备课环节中,教师应该系统研究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容易陷入的困境、预设几个大家会感兴趣的问题,再在课上适当时机导出,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铺垫。比如在围绕着《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导出如下的问题:1倾斜角和斜率是什么意思;2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是什么;3如何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进行公式推导。此举可以让学生明确未来研究学习的方向,进一步为学生搭建起思考探究的支架。
二、联想激活,寻求方法
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都必然会经历酝酿的阶段,在该环节中,学生需要收集、分析各类材料,并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参考建构主义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从本质角度出发去理解,联想是嫁接新旧知时间的桥梁,也可以被运用到事物的分析和比较上,通过合理的联想,能将复杂问题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变得简单、明朗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接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激活旧知识结构,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大胆思考。举个例子,在提出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章节的多个问题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引导,让他们在脑海中搜索与直线相关的旧知识,如“一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等等,尝试寻找探索的思路。
三、提出猜想,验证猜想
在探索后,学生要提出大胆的猜测,如在观察过定点的直线束后部分学生会发现,不同线束倾斜程度不同的事实,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教材的内容,锁定与倾斜度相关的概念,如倾斜角,借此提出猜想——倾斜程度不同就意味着直线的倾斜角不同,倾斜角的精准概念就是直接倾斜程度的对应角度。
四、运用新知,巩固内化
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让他们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更完整的体系,做到对知识的巩固、内化。比如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巩固内化”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直线倾斜角的一些题目展开训练,建议可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先由一名同学出题、另外一名同学借助各类工具测量、得出直线倾斜角的度数,然后互换角色、展开新一轮的答题工作。按照以上方式去推进,可以让学生在彼此的互帮互助之下、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形成充分认知,知道应该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
五、总结反思,做出调整
到底在此前的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学生的吸收成效如何,这都是在结束学习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探讨、研究的话题。在现场,师生应该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对此前探究过程的意见和看法,锁定在后续需要调节的部分,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二次出现。举个例子,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联想激活,寻求方法”的探究阶段中,部分学生表现出难以在脑海中搜索、得出大量与直线相关知识点的状态,为此浪费了大量时间,险些导致探究过程难以顺利推进。针对这一问题,在后续教师需要做出及时调整,比如可以在备课环节中、提前将与直接相关的、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汇总起来,在学生思考、无法分享大量旧知识的情况下及时做好展示,确保教学过程能顺利推进。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课上渗透探究式教学法的确不错,其积极作用突出,如果教师能按照“系统研究,提出问题;激活联想,寻求方法;提出猜测,验证猜想;运用新知,巩固内化;总结反思,做出调整”这五大步骤去实施教学,应该就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更高质量的学习,实现对复杂抽象知识点的快速消化和吸收、做到对新旧知识的长时间高效记忆。
参考文献:
[1]代云国. 高中数学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教学探讨[J]. 红豆教育,2021,3(21).
[2]李杨琴.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 红豆教育,20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