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德育教学的占比越来越大,教师逐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小学德育教学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的优质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大道德培育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DOI
作者陈月琼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0月20期
出版日期2023-12-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陈月琼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德育教学的占比越来越大,教师逐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小学德育教学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的优质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大道德培育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培养;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最璀璨的新星,最精髓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德育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进一步培养世界观认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弘扬民族精神。本文主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小学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情操,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启示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学生在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中庸思想,能够不断提炼出古人对思想理论的高度认知,并且将传统思想发扬光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时时刻刻在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劲脉搏,学习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随着历史演变而演化成的优秀传统精髓,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各家思想之精华,而且是群众意识形态的具体特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相互交锋碰撞,革命战争时期,保守派和激进派争论不休,为中国发展各持己见等,都表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它具有历史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韵,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奋斗过程中所聚集的智慧。总之,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窥见中华历史的发展脉搏,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二、小学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度,丰富课堂内容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不够稳定,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对新课堂的应用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既简单又无趣,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中现有的知识为主,并不会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要基点,展现丰富的课堂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不利于沟通,减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碍于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全面融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吸收度,使学生能够时刻习惯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具体措施指的是,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增添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的融入,提高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程度,加强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教师们可以将传统万年历的公立计算补充至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还能加强数学计算知识的树立,学习多种计算形式,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和理解,具体来讲,万年历将天干、地支分别对应排列,主要服务中国古代农事耕作,其计算方法涉及金盘子”“银盘子等,较为复杂,但也并无绝对定性,更加灵活。传统万年历的计算法则对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有显著的帮助,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强化学生对传统计算能力的补充,使学生们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家庭中,家庭中父母亲不能够重视家庭德育培养,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中教师的工作,从而忽视对小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培养。在当前家庭中,父母迫切看重学生们的成绩,再加之忙于工作,对学生思想意识和精神品质的关注度不高,容易忽视学生们自身情感的培养,较少考虑学生的人文认知和道德教育。小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样极为重要,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之中,打造古色古香的国学课堂。例如,在开展小学班会活动欢乐读书会,主题活动内容是学生们交流彼此近期读过的课外好书,并能够交换书本,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使得同学们能够加强对书本的兴趣,强化同学们的知识体验,帮助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结构构成,加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课外补充,能够使同学们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再例如,教师们设计帮助他人 奉献自己的班会活动,教师们可以为学生们设置具体的活动情景,首先让同学们感受当前生活的幸福,先进的学习条件,其次,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困难家庭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并且使学生们深切感受这些孩子们对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感想,并且鼓励学生们帮助他人,同时举例具体的帮助行为,可以是将旧衣服和课外书捐给山区的家庭困难的孩子们,让学生们行动起来,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帮助这些贫困的同学。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相融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强化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帮助学生认识并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融入感。

参考文献:

[1]王鹏.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23,(14):212-214.

[2]梁万娟.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效策略探究[J]. 华夏教师,2023,(13):89-91.

[3]徐婧怡,邵献平. 法国小学德育建设及其借鉴[J].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02):13-2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