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为例
阳雪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小学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四结合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430)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 在劳动教育备受重视的背景下,探索在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是要热爱劳动的观念深入学生心灵,然后进行劳动技巧的训练。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国务院研制并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配套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提高劳动教育站位。这为学校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依据,学校对劳动的教育空前重视,纷纷开展各种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厚植劳动光荣理念,训练劳动实践技巧
当今时代学校的学生,无论年纪大小,不管城市或是乡村,普遍都存在劳动意识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失、劳动能力弱的现象。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因为科技发展,家庭生产性劳动减少,如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机器劳动代替人工劳动;还有社会、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而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再加以学生自身天生的惰性使然。因而,要通过学校劳动达到育人的目的,首要的是我们要重视劳动,在学校进行劳动的相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习劳动技巧,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1.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劳动意识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的大部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学科中许多课文知识与劳动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厚植热爱劳动理念。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学李绅所作《悯农》,学生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明白要爱惜粮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劳动之“苦”。学习《邓小平爷爷种树》《乡下人家》,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让人亲近自然、让人身心愉悦、之后还会有收获之喜,从而体会劳动之“甜”。学习《刷子李》,带领学生了解刷子李高超的技巧,让学生不觉惊叹劳动之“炫”。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劳动教育,能改变学生鄙视劳动的意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打下基础。
2.巧设校园环境,营造劳动氛围
校园环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之一,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举办各种与劳动相关的活动,义卖活动,劳动模范学习活动,劳动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等。还要发挥学校墙体文化教育功能,或描绘劳动故事,或悬挂、张贴热爱劳动的宣传标语。让无声的劳动教育涌入学生心田,让劳动最伟大的思想引领学生日常劳动行为。
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劳动实操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日常劳动实践也主要在学校中开展,教室打扫最日常,其他清洁区域也较为固定,因此,教师要在学校劳动实践这一块花心思,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所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
(一)完善班级劳动体系
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家庭条件优越,加以长辈对子女的宠爱,现在的小学生在家、在学校的得到劳动锻炼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的劳动实践是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中,学生能够参与并必需参与的劳动机会。尽管学生参与的学校劳动强度一般不大,不外乎扫地、擦窗、摆桌子之类的“小菜”,但充分利用起来,却是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为”之地。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可以周密思考,妥善安排,让学生在劳动的实践锻炼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学校劳动强度不大,甚至显得琐碎,集体劳动完成任务较为容易。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得到锻炼,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把劳动任务进行区域划分,让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劳动任务,在实际劳动过程中身体力行,参与劳动。比如,教室值日,教师可以将教室划分区域,讲台区、学生就座区、书柜区、走廊等,学生就座区面积较宽,又可以按组别将区域加以细划。区域划分明确后,就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劳动人员。这样,有了明确的劳动区域,也就有了明确的劳动责任,不会出现一部分同学努力干活,另外一部分学生混水摸鱼的现象,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就得到了加强。低年级的学生手脚不够灵活,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打扫教室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每次值日可以多安排一些人员,以提高劳动效率。随着年岁的增长,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安排的劳动人员就可以减少。
(二)开辟固定劳动场所
除了日常的值日劳动任务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开辟出一定场所,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受到劳动教育。
1.教室布置“绿化区”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布置“绿化区”,让学生带自己喜爱的绿植来摆放。平时也由学生自己照顾、护理绿植,并细心观察,了解绿植特点、生长的规律和养护方法。这既能美化教室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又能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
2.校园开辟“种植园”
很多学校会在教学楼前后或教学楼顶开辟出一块块菜地,让学生亲自去种植各种农作物,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作物知识,享受自然生活。
我校消防通道两侧,原种有一些绿植,因为疏于管理,长势不佳,后来学校便划分成块,交由各班打理。班级同学群策群力,或种植时鲜瓜果蔬菜,或种植鲜花,或布置梦幻花园,各种风格,各种造型,学校“雅真后花园”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班上区域取名“森林家园”,有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雕像,还有小鹿、松鼠与小鸟等,依照区域地势,还种植了西红柿、红薯等农作物。农作物成熟时摘下让学生拿回家中煮食 ,平时抽部分学生去做日常护理。能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并有收获,学生积极性高涨,争相报名参加家园日常护理。劳动光荣的意识不是理论,而是事实。
(三)建立劳动应急机制
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美食节、义卖活动、体育竞赛等,有时学校要接受上级机关检查,尤其是创城期间,检查频繁。这便衍生出班级的各种劳动任务。因为劳动的对象和内容与平时值日不一样,这就需要班级有对应的劳动应急机制,以便在突然情况下学生的劳动仍然能有条不紊开展,并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开学前,班主任可以将可能会出现的临时劳动作个分类,开学搬桌椅、书籍;集会摆小凳子;美食节场地布置;活动结束后场所卫生打扫等等。每种场合指定一人负责组织,四至五人为成员,一旦有临时劳动任务,学生也能迅速反应,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三、加强校外劳动协作,共促劳动素养提升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应该说,学生的每步成长,都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学校的教育必须家庭紧密协作,并充分运用社会相关资源,三位一体,才能更好地、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学校要加强与家庭、校外机构的合作,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经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