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赖红梅
四川省 简阳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是学生在接受系统语文知识学习的较高阶段,这一时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更加深刻的书面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拥有更加社会化特征的重要渠道。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国家发展的新希望。语文学科本身就具备强有力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背景下高中生应肩负起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教师更应该将这一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必然现象。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载体。但高中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更加讲求应试教育,老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和分数进行了过多关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讲求功利性,忽略了课程设置中的传统文化成分,更是没有将其价值内涵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其中包含着文言文、古诗等多种传统文学内容,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使其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要习得文化知识,更应该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人生活习惯,这些方面组合起来就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内容包含了许许多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底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富含传统文化精神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抓住其内涵促进学生的理解,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针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以通过许多古代名人大家的故事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榜样,更能从许多著名事件中学会不同的人生道理,增强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幅壮丽且内容丰富的图画,见证了人类演进的过程,呈现了许多瑰丽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文化底蕴十分浓厚。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看待事物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辩证观点,思想和言论都逐渐偏向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其知识储备,更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除了课文中展示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师还能以此进行拓展,呈现更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祖国的魅力,拥有深深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其真实热烈的爱国之心。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1、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丰富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主要媒介,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入的不同文言文和古诗词都传递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相关篇目时应深刻把握文章内容,将文章中传递出得正确价值观念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学会主人公的精神,感受中观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优秀品质。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除了强调重点古文知识以外,还要侧重将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以《劝学》教学过程为例,这篇文言文主要表达了古人对于学习需要秉承什么样的态度,作为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学习,而以怎样的观念来看待学生,传授学生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以作者的简介展开,荀子也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教师可以先从孔子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出荀子,表明这也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以此对诸子百家时期先进的思想文化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在千百年前古人的智慧。同时在讲解本篇文章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文中说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知识渊博的人也需要每天反省自己,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从这句话中便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学习是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属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现如今的我们依旧有借鉴学习的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篇目,长期流传下来的各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前人的精神世界,回望曾经我们没有生活过的时代,更能从中体会中国千年延续的精神文明。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相关古诗词篇目的教学时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延伸到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多加思考,使其能够更加立体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归园田居(其一)》的课堂教学为例,从长期学习古诗的经验来看,古诗的意象也就是诗人在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陶渊明,了解作者对其进行介绍是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也可以借助介绍作者这一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情感思想。比如,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两点可以作为课外知识给学生拓展,并以此为导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多是表达的一种什么情感,为进入本篇诗歌的教学奠定基础。在赏析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时,学生可以先结合注释了解大意,从而感受诗人率真的本性,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这种坦然精神。在学习完这首诗后的作业布置让学生下来自己再阅读两首陶渊明其他的诗并摘抄一首自己最喜欢的,看看他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将课内外很好的进行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在这股水流中一直传承着中国人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学习中我们通过课文见识到了许许多多的古人,看过了发生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曹冲称象的智慧,红楼大观园里的繁华,景阳冈前英勇打打虎的武松,苏轼写下《赤壁赋》的敞亮荡然,《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君报国.......这些看似一篇篇简单的文字,传递出的是一颗颗用被铭记的赤子之心。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记梦诗,诗人借记梦为由表达了自身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更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首诗篇幅较长,在描写和用词上十分绚烂绮丽,更是采用了大胆的夸张修辞,从这样的写作风格上很是符合李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的特点。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特色上感受作者大胆的想象,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背后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流传而来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感受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从本文学习中学会真诚做人,拥有反抗的公的勇气和决心。
结语
总的来说,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符合当下新课改的需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多种类型,长期滋养着中华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高中语文教师需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课内外古诗词的阅读联系,引导学生了解更深刻的文章主题,以此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徐德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22(30):91-93.
[2]李瑞玲.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2(28):48-50.
[3]陈丽.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大理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