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正
湖南省临湘市第九中学
物理这门学科虽归为理科,但其与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并不相同。所以部分学生在最初学习物理时会感到十分的陌生与不适应。针对于此类现象,老师首先应安抚学生的心态,同时用更为积极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度过瓶颈期。
一、理论结合实验,充分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理论大多通过实验进行证明,在人教版教材中,会进行物理结论的引入,同时通过大篇幅的物理历史以及先人所做的实验,来得出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物理公式以及物理原理。所以初中生无法掌握物理知识点的主要原因是其对物理公式理解的不通透。即上课容易出现跑神不专注等现象,导致其对物理公式的本质不理解,所以老师应改变其上课模式,例如老师可以将物理结论结合于物理实验。将学习物理的侧重点由公式转变成推导公式的过程。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课程中,有一章节是探究电路串联与并联的关系。如若只是简单的授予理论,例如“串反并同”等观念,而不带领学生去深究物理结论背后的本质,那么学生很容易出现遗忘以及记忆不牢靠等现象。对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借用物理实验工具来向学生充分展现出“串反并通”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含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实验结论以及实验的来源。所以老师将理论结合于实验即将理论结合于实际,动手及实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物理公式以及结论的本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将物理回归于生活,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有较为困难的实验和较为复杂的公式,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老师应做的就是疏导学生心理,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的本质,其实是回归自己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的物理实验现象,如在八年级人教版课程中我们所学习到的雾化,液化和气化。这在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一些学生很有可能搞不懂三者之间关系的转换,老师即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来教导学生。例如在学习雾化液化气化这节课的知识点中,老师可以利用水的沸腾来引导学生学会液体的气化及水沸腾是液体经受高温,从而直接从液体转变成气体的过程。老师也可以从眼镜起雾来教会学生气体的雾化。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从而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上物理课时会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提高老师讲课的节奏,从而提高课堂上的物理教学效率。将知识结合于实际,会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内容的重要意义,及它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从而不再对物理学习产畏难心理。
三、让学生动手实操,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节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为老师在课堂上通过PPT以及黑板来传授知识。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跑神不专心等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提高学生注意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发一些物理小工具,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开启新一节课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发的探索与其有关的相关内容与公式,这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操中掌握到更多容易被忽略的物理解题细节。例如在学习正负电荷的摩擦体电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玻璃棒,擦布,细铁丝等一系列的相关实验物品,让学生自主进行静电的创造,同时再将玻璃棒与其他物品进行接触,让学生记录其带电与不带电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实验,相较于老师直接传授实验结论,会掌握的更加牢靠,同时也会发现物理实验的乐趣,更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通过巧妙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将知识点记忆的更加牢靠,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老师也应明确课堂节奏,不应在某一环节过于拖沓,从而耽误课堂时间,将实验与课堂传授有效结合,方能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
结束语:
若想理论结合实际,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应成立教师小组来积极探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也应该加大对其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视力度。积极探索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适应课堂,对物理这一门学科不再产生较大的畏难心理,让学生明白物理只是简单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在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可以让我们探索生活中的许多科学道理,使学生们对物理这一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本质上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认知水平,有效结合老师的高效课堂内容和课后的练习。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使学生物理水平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振克,陈泽宁.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35(8):37-38.
[2]马玉磊. 初中物理课后实践活动探究[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