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在学生神经需要的基础上,阴道感觉自己做出的反应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DOI
作者陈雯娟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1月第1期
出版日期2023-04-04(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分析

陈雯娟

昌吉州第五中学  新疆昌吉 831100

摘要: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在学生神经需要的基础上,阴道感觉自己做出的反应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应用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根据儿童的天性,运用感统训练理论及结合游戏特点,帮助他们改正在小学生时期形成的发育不足或预防感统失调。不同运动项目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作为普及性较高的体适能、足球、篮球项目通过专项训练结合游戏训练的方式可以显著的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抓住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3~6岁,制定训练计划,加强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认知普及力度,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作用。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合感觉统合训练意义

针对体育课程而言,教师在进行目标设置中,要将感觉统合训练目标融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中,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体育学科与文化课不同,在体育课堂,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技能的掌握,从而来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此现象,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的锻炼,并以体育游戏为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必须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协调,促进学生内心健康成长,从而来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削弱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在带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其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作为核心。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趣味性,且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其不利于学生群体体育知识探索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基于此,在讲完教学内容后,很多学生往往难以配合教师引导对于体育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其不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充分培养。

2.2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加学习最基本的动机是兴趣,特别是在体育课上,如果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可以在课堂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然而,当前的小学体育教育常常按照课程的大纲进行,没有充分地顾及到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3缺乏对初等教育的系统评估

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老师、学生的评价也不全面,严重地制约着小学体育的科学化。小学体育作为一种常规的运动项目,其考核结果往往缺乏客观、真实的反映,导致了学校对学生体育的评估与评估,从而影响到其创新与发展。另外,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能评估不足,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教学过程中不追求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专业发展。

3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策略

3.1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体育的魅力

从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在组织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而积极结合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加以思考,其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育学科带来的魅力,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其为学生身体思维能力的充分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跳绳,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跳绳的精彩集锦,从而借助相关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知识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感悟跳绳运动的魅力,帮助学生群体激发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探索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班级内的比赛,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更为切身地感悟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其有利于帮助学生爱上跳绳运动并在课后积极做好对于跳绳运动的参与,从而引导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

3.2小学体育开展足球运动提高感觉统合能力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是6岁以前,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不会带儿童去专门的场所去进行锻炼,因此学校体育课就成了主要的训练领域,而现阶段我国小学足球课逐渐普及化,且是重要的三大球类之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主动性,因此在足球训练中,多以游戏性的方式进行足球的教学与训练,促进儿童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儿童通过盘带足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上下肢协调配合变向、加速等,锻炼了学生的神经控制能力,以及脚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从而提高儿童的前庭觉能力。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在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可以有效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了儿童的情感素养。在训练过程中,儿童与足球产生不同的接触,要求击中足球的正确部位,从而慢慢提高了儿童的触觉能力。在触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定的空间记忆,让儿童的传球运球时,有意识的去判断足球的落地与距离并接住球,从而慢慢提高了儿童的本体感觉,足球运动在提高下肢力量的同时还能更为全面地提高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从而更好地改善平衡能力

3.3开展比赛环节

小学体育教学开展比赛环节,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竞赛内容。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生活知识竞赛,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体育学习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比赛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角色设置,一些学生代表观众,一些学生代表裁判和评委,之后让不同的学生都结合自身的角色,来针对比赛进行记录,并阐述自身的观点,从而来了解到体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细节,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

结语

目前,我国小学体育引入感觉统合训练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人数较多、家长对感觉统合理论和训练了解较少、体适能培训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感觉统合训练与小学生体育课程有效结合,降低感觉统合失调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群,黄晓燕.感觉统合视角下提升小学生园健康活动质量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111-112.

[2]李惠和,唐剑波.感觉统合训练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02):172-173.

[3]傅婵容,吕兰秋,任盈盈,胡苏军,周莉丽,胡燕丽.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2021,16(11):1931-193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