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劳动融合,落实核心素养
李荣纯
宣威市双龙街道第三完全小学
摘要:在现代教育革新视角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教师需要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采取有效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劳动兴趣,传授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实践,养成劳动习惯,实现自主劳动,自主创造是小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借助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深入地认知劳动,理解劳动并能以积极的状态和高昂的情绪去尝试劳动,体验劳动发展其能力,扩大劳动教育覆盖范围,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充分发掘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掘劳动教育的体验功能,进行互补式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落实。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核心素养的落实强调“知行合一”,小学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本身就具有从知到行的互补性功能。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挖掘不同的劳动教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增加生活体验,升华语文情感,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下文就着重探讨如何从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的视域思索,培植学生核心素养。
一、发挥语文学科功能,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一是课堂教育中穿插劳动教育内容。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中所阐述的劳动意义,引领学生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劳动思想,从而正面强化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也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缺乏劳动技能、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所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在这些正面教育内容与反面教育内容的对比与学习中,全面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二是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形成系列体验。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劳动场景的描述,教师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形成系列体验,引领学生感悟劳动之美。教师精研文本内容,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认识劳动,感悟劳动精神。结合文中的劳动场面,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进行现场模仿或讲述与之相同的劳动经验,积极交流自己的劳动经历。教师结合文章的具体劳动场景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体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劳动的具体安排进行分工,同时交流想法与做法,进行劳动设计。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之美,也对文本阐述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体会与感悟。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劳动任务后,根据每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
二、组织实践,强化教学熏陶
在以劳动教育为契机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时,如果教师选择以理论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点,可能教学的说服力不够强。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革新视角下,教师可以尝试着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的转变。比如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组织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地进行思索,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会学习到《邓小平爷爷植树》,在文章中提到了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不惧年龄威胁,兴致盎然地挖树坑,即便疲惫仍不愿放弃,在种植的小树苗成长之后变成了公园里一隅瑰丽风景。在教育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尝试着带领学生去参与植树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亲手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劳动的实际意义。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完成植树活动之后可以带领学生每个周期来进行观察并且守护自己所种植的树苗。在完成了一段时间的呵护之后,学生可以发现树苗在慢慢成长。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学生在领略劳动魅力之后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且在这一教学实施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和书本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劳动知识后可以学以致用,结合自己所学的一些内容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任务,以此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形成。
三、在作文与观察中导入劳动教育
在日常授课时,部分教师会引导着学生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将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的方法很好,如果可以将这一方法迁移到学生对劳动过程的记录上,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们记录他们每天在劳动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在日记中描绘一下他们跟父母、同学一起劳动的相关情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回顾劳动的场景、流程,高效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劳动的好习惯。小学生的阅历普遍不足,思想也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经常停留在“多劳动很重要”的基本层面上,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认真观察,比如可以系统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不同职业,观察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状态,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劳动人民日常工作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原来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生活,是不同岗位劳动人民通过个人辛苦付出而最终换来的,如此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如部分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日常会避免乱扔垃圾,这就是珍惜清洁工人劳动成果的侧面表现。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劳动教育为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实施阶段可以结合目前的教育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选择不同的教育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芳宜,刘瑞儒.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2):98-101.
[2]蔡京华.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2):94-98.
[3]杨敏佳. 小学新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中劳动手账的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23,(0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