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的策略研究
孟庆源
宜春学院
摘要;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对祖国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应该进行德育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氛围相较于专业课更轻松,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途径之一,本篇将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方法论叙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事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如今,高等教育更偏向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大多进行紧迫的三年专业知识便脱离校园步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缺失在各大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呈现,其后果具体表现在大学生信奉利己主义,价值观扭曲,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而不关注社会发展,学习的功利性太强,精神内核浅薄。而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大多与专业课程无关,主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其富含的体育精神也与德育教育有共通之处,如果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
一、进行游戏比赛,培育集体意识
游戏是人类最纯粹的娱乐活动,往往可以让大学生回忆起儿时的无忧无虑,然而当孩子变为了成人,这种活动却随着年龄的变迁大幅减少,当游戏活动再次开展的时候原本最纯粹的心里也会被激发,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也会更高。游戏和比赛都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大多都忽视了这一点,体育课程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很少开展游戏比赛。因此,为了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比赛。例如,体育老师在教授足球技巧的时候,可以进行传球游戏,也就是八个人围成一圈,中间的学生抢球,截到踢过来的足球时便可以切换下一个学生到中间继续截球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和得到要遵循规则的心理暗示。又比如,体育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进行接力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还可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游戏比赛将德育教育渗透进体育教学是寓教于乐的方式,相比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的接受程度更高,效果更好。
二、利用教学内容,打造德育课堂
体育项目的教学是高校体育课中的常驻教学内容,要想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就绕不开这些固定教学内容。相比前文提及的游戏比赛,体育课上更多的还是体育项目教学,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这些。因此,为了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为善的习惯,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体育协作。比如,体育老师在进行排球的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以两人为单位进行最基础的排球训练,这里以排球举例是因为排球的上手教学比较困难,力度与角度都需要把握地很好,两人在学习排球过程中往往以一人发球,另一人颠球的方式进行练习,不用像篮球投篮一样仅靠单人就可以实现,虽然排球也能够单人练习,但以分组的方式进行练习的时候德育教育也能够更好渗透,练习的效率也会更高。除此之外,在进行排球教学之前,体育老师也能够向学生们讲述前几年很火的“女排精神”,这也算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渗透于常规教育内容是必由之路,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乐于助人、热衷合作的精神。
三、开展评比激励,树立道德榜样
巴甫洛夫曾经提出,当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被激励的人们就会继续进行同类活动。在当代教育中,激励教育法多用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采用激励法往往以奖学金和其他荣誉表彰的形式出现,偏向综合素质,仅仅关于道德的激励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将激励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在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恶意损坏公物的现象是比较多的,但往往由于现象较多,所以惩处地不够到位,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体育老师可以在学期末评比道德榜样,当然评比的标准不只是不破坏公物那么单一,还可以包括平常主动搬运器材,主动照看训练受伤的同学,遵守比赛规则等。对于符合标准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发现破坏公物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有针对地进行评比,因材施教。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往往特别在意公平规则问题,因此,评比需公平公正,使人信服。当有了值得学习的榜样,大学生出于自尊心的考量会有一定的自我要求,道德感也会更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依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来开展教学活动,相比单纯的说教式德育,通过参与享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会事半功倍,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其次,要想将常规的教学内容与德育相结合,就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开展体育活动,在以体育教学为出发点的情况下,再将德育通过训练渗透在日常训练之中。最后,激励性教育能够直接作用于被激励者,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曾怡辉. 高职体育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 魅力中国,2021(50):161-162.
[2]张文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德育渗透策略探究[J]. 灌篮,2022(6):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