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多角度思维 ——由“柳絮因风起”想到的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陈建方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20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12-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也谈多角度思维——由“柳絮因风起”想到的

 陈建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3页上,针对“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在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这一问题,编者给出的设计意图是:提示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做简单判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升他们品味语言的独特的审美能力。编者拟的参考答案是: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学生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单看以上文字,看不出啥毛病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咏雪》的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从原文看这一历史故事中的“雪骤”只能解释为“纷纷扬扬的白雪下得更大了”,而不是“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因为文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雪骤”之后,谢太傅问的是“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也就是谢太傅和他的家人此时此刻所见到的就是大雪纷飞的动人景象,而不是参考答案中所谓的“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因此在文中这样特定的场景之中,所谓“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谢安(他可以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且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谢道韫(她可以称之为东晋女诗人)的观察能力假如可以被编者这样轻易否定,他们凭啥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而且“学生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这部分的分析也不全面,因为“柳絮因风起”并不只是写出了雪花飞舞那种轻盈的动态之美,也写出了雪花的洁白。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来使用的。因为在这个历史故事中的场景已经是一个特定的场景,比较优劣又是两个无法更改的固定对象,答案也只能是唯一确定的了。如果为多元而多元,只能是折腾出这样一个不伦不类案例,让执教者无所适从,让学生浑浑噩噩。倒真是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范例。

其实,利用这个典故,改变一些场景,倒也可以训练一下多角度思维。例如:在怎样的下雪场景下,“撒盐空中”比“柳絮因风起”更加形象贴切?这时学生至少可以想出两个答案:1、此时下的是雪珠,雪珠比较小且结实,不会“因风起”;2、雪骤之时几乎无风,雪花几乎是垂直降落。

此刻,我不由想起了近几年比较火的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以及以前蒋昌建参加过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奇葩说》的辩题有: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举报同学作弊导致对方被开除我错了吗?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有:儒家思想可不可以抵御西方歪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真理能否越辩越明?……这两档节目的辩题就像我们平时布置学生做的作文题一样,都留下了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可以让辩手的心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当他们辩论时,观众可以领略智慧的火花像节日的礼花般迸溅,此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鼓掌、赞叹,因为此时此刻那让人为之动容的画面就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那贴切运用的案例典故就在他们的耳边回响,那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就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所以,要让学生多角度思维,就得给学生的思想神游古今、心骛八极的空间,让他们感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在与豪情;而不是让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个逼仄的笼子里,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失去自由的鸟儿。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创设了一个自己上课迟到五分钟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以《老师迟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只有一个文章主题是正能量的。作文题已布置下去,教室里就沸腾起来了,学生们叽叽喳喳地交流着各自设想的迟到的原因……当老师说开始写的时候,学生们都低头就写,有的写老师路上堵车,心急如焚,变换交通工具,紧赶慢赶才只迟到五分钟;有的写老师路上急他人所急,助人为乐;有的写老师因为昨天晚上备课太晚,早上睡过了头,所以迟到了……总之,学生都运用自己的阅历,脑补了老师迟到的原因、场景,相对轻松地完成了习作。

这就是一个成功激起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典型案例,它好就好在它过多地没有限制学生思维的条条框框,它可以全方位地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它的题材是学生既熟悉(迟到的事自己经常看到,甚至就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又陌生(是老师迟到),——这样的题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这个课题上,就是在学生的思维之路上少设置各种特定的唯一性的场景,使他们可以做到陆机在《文赋》所说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到达心中的罗马——“柳暗花明又一村”!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