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眉山天府新区视高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学采取统一式的教学模式,会产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未能有效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未能有效成长。因此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此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出满足其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可促进每位学生有效成长并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外,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同样采取这一模式,可以实现作业的作用在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前言:近年来,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们也从原本单一地接受教育,逐渐开始关注历史背后的故事,也更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历史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知识储备、性格特点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学科和同一教材所学出来的知识理解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否则很难确保教学质量。而分层教学虽然能够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取提问学生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很少会采取让学生主动发言、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很难通过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回答等方式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这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就会逐渐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如果教师采用传统说教式教学法的话,其授课效率也不高,这会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分层教学方法
(一)课堂中实施分层策略
在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层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然后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答题技巧等。对于中等生则应该采取引导式教学模式,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思考、多互动。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任务、小竞赛等方式让他们掌握历史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后练习和考试种实施分层策略
在进行分层教学后,对于历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辅导。比如,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类似于“读一读”、“背一背”等任务。由于这些作业大部分都是由基础题和拓展题组成,因此也可以让他们按照程度去选择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每一层次的学生都需要去完成。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接收到属于自身层次的作业,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进而打下良好的历史基础,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4]。
三、作业中实施分层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开展综合活动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综合活动时提升各项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快速成长、核心素养水平有效提高的目标。历史教师也可以设计出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综合作业中快速成长。历史教师在设计综合作业时,要采取阶梯式设计模式,也就是综合作业内容从易入难,并让学生逐一完成每个阶段的作业,可让学生完成一部分作业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进而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效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出:“共同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综合活动,历史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了解一位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并设计作业内容为:一是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宝贵的特征;二是概括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贡献;三是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宝贵的品质,写下你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第一、第二项作业,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完成所有作业,区别在于完成的质量不同。在此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词汇量、促进学生理解能力、语言组织与应用能力等,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快速成长。
教师也可以将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结束语:
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时要积极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满足每一位学生实际需求并激发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的欲望。同时,历史教师应具有灵活化设计作业的思想意识,可根据自己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进行灵活化设计,进而达到充分发挥出作业作用并促进学生快速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