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
尹莹莹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6170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认真贯彻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活力,从而提升了职业学校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使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简单,缺乏深度。从校企合作来看,尽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均有邀请部分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参与,但校企合作模式简单,缺乏深度。一方面,一些职业学校仅与企业单位签署实习协议,并要求学生定期参加校外实习,而企业对学校而言,更多地是实训基地。参加实习的学生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薄弱,往往难以迅速适应工作要求。企业基本上是专人专岗,无法安排大批的专业人员来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的细致指导,所以通常给实习生安排基础或辅助工作,而学生也只是对岗位工作有个大致的了解,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实践,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是人才培养,但在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工作上,如各种标准的制定,仍然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以教研室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不是通过和企业反复研讨、认真总结来制定。校企合作是以教学条件为基础,而不是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基础来制定的。探其原因,部分职业学校仍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效仿高校的教育模式,其价值观与企业和市场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影响下,幼儿保育专业面对的是一个卖方市场,学校的招生前景较为乐观,毕业生不愁就业,这就更降低了院校改革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其次,由于内涵型合作内容取得成效难以评判,且资金和时间等消耗较大,所以校企对于内涵型合作并不是很热衷。此外,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对它的满意度也不高,认为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显著,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这些因素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
其次,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模式亟待改进。学校有着相对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比如考核时间段分为日常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考试方式包括笔试、面试以及实践操作等;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项目完成情况、作业成果展示情况等方面,逐步向过程性评估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导致此问题的主要成因有:企业和学校都没有建立起合作的共同考核评价的标准,大部分的企业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去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教师主要是通过企业大致地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在实习结束之后,有的企业会给学生的实习表现标注“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级,并给予纸质证明文件,有些企业没有书面评价凭证,也不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口述评价。因此,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自己的实习表现,而学校和企业也无法清晰认识到参与实习的学生的技能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这对校企合作的深化是不利的。
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积极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要积极推行“订单班”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组建订单班”,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而企业负责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形成一种“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合作的成效。校企双方能够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师的技能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另外,为了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双方需要签署协议,对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明确,对民事和经济责任承担的划分进行明晰。为了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犯,幼儿园机构还需要对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幼儿园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协同的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案,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模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化。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教师可将在线教育引入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同合作开发与幼儿保育专业实训需求相适宜的虚拟仿真实训室,这既增强了培养模式的趣味性,又弥补了校企经费、场地及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向企业提供该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以此来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及理论知识的更新,提升其专业素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合作双方的不同需要,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人力。校企还可构建线上公开课平台,将各自的优秀教学视频上传到平台的云端,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时空束缚,在线上进行浏览,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空间的局限。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拓展,这是保持校企合作的创新与活力的重要途径。
(三)改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在对幼儿保育专业评价模式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评价主体从原来的校企扩展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进行联合评价。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学校邀请老师、企业代表、学生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以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评价内容要涵盖专业课程成绩、日常考勤(上课、实习)、实习态度、协作能力、技能熟练程度、师徒关系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有笔试、面试、技能竞赛、实操测试,以及企业评定等,并将其分为量化评分、等级评定和口头评价等形式。另外,在学生实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带家长到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同时在评价过程中,由企业、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学生自评,再由多方进行打分和评价。这种人才培养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进入企业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家长参加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受到触动,也对以后参加实习的学生起到帮助与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菁华,温丽琴,傅仙玉,何晓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20):20-22.
[2]吕辉,余杰,谭敏,冯晓丹,李念秋,冯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0):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