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协同齐联动 科学共育巧衔接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蔡俊媚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2月24期
出版日期2024-01-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幼小协同齐联动 科学共育巧衔接

蔡俊媚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幼小衔接;身心健康成长;小学生活

引言:幼小衔接,从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更加深层次地解读就是在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这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让儿童在离开幼儿园教育后能够慢慢适应小学学习的进程,并且为儿童往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走进“心”世界,搭建“心”桥梁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迈向了新的阶段,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所以幼小衔接无论对儿童还是幼儿园、小学老师,都是一次考验。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把教育类比成种庄稼,也就是说我们在种庄稼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种子的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土地的特点,只有我们了解了土地和种子的特点,才能种好庄稼,来年有个好的收成。所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小衔接。以下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走进孩子的“心”世界,搭建幼小衔接的“心”桥梁

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方案》,其中要求小学要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坚持零起点教学,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因此,小学方面可以这样实施衔接:

A.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习适应力

B.创设童趣环境,增强环境适应度

C.构建平等氛围,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减缓“坡度”,让习惯自然过渡

(1)生活习惯

小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幼儿不同,相比要更早上学、晚放学,午休时间较短,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非常重要。所以,进入大班,幼儿要有更规律的作息,不能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席。从大班上学期开始,午睡时间可以视情况减少5分钟,单次集体活动可延长5分钟左右,增加“课间十分钟”,到大班下学期,午睡时间可再减少10分钟,单次集体活动可再延长10分钟左右,以此逐渐适应小学生的作息时间。为了强化时间观念,教师可在教室内挂上时钟,在活动中强调时间。

(2)学习习惯

重视幼儿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参照教育部颁发的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能专注地做事;能坚持做完一件事,遇到困难不放弃;乐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为游戏宽松、自由、快乐的氛围,更能引发幼儿自主参与,积极探索。

对于小学入学适应期的学生,在“双减”背景下,一年级教师要严格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改革教育方式,加强以儿童为基础的研究和体验式学习,更加关注儿童的直接经验,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然的过渡与衔接。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直观、图形丰富、色彩鲜明的教具、贴画、动画等教学材料;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情景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情景,赋予学生生动、真实的角色体验机会,如“小老师角色”等,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关注个体差异,教师鼓励并注重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的机会,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从而使孩子们继续拥有积极的入学体验。

三、蓄势前行,赋能成长

相比幼儿园,小学有更广大的学习生活圈子,幼儿要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大圈子。

(1)自控能力

面对入学适应期的小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既要强调规则,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也要能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自控力。例如,刚上课时,学生们总是比较认真,但到了后半节课,越多越多孩子“坐不住”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兴奋点”,通过录音、录像、故事、课本剧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制造“兴奋点”并延续“兴奋点”,使学生兴奋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生活情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语言,对未来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乃至多元化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部分幼儿词汇量不足,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无法表达较为复杂的语句,这不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利的。表达语言的能力应该通过交流和使用语言来培养,而不是通过机械记忆和旨在过早教授儿童识字技能的强化教学。因此,大班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与语言互动,从而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的回应。例如,设置“晨间播报”活动,每天入园后,由一名幼儿担任播报员,播报日期、天气、温馨提示等,在锻炼幼儿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循序渐进,从字、词扩散到句,用幼儿常见的字出发,先组词,再造句,以一个字为扩散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能起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当然,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单靠课堂是不够的,语言能力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还应细心观察,从日常生活游戏入手,发现幼儿表达上的闪光点时给予肯定、表扬。同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方言口音等,及时加以纠正,为幼儿入读小学后学习语言奠定良好基础。

四、培养社交能力,快乐融入新集体

通过图书漂流、玩具共享会等引导孩子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通过情境创设法,指导幼儿积累文明用语,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通过游戏前讲解游戏规则,游戏中,强调规则,逐步强化规则意识;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力量,为幼儿适应小学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五、结论

入学适应期的孩子,面对全新的人际关系,有的可能会兴奋激动,有的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或怯于交往,对此,一年级教师首先要教同学们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向学生传达“友好关系”和 "与同伴快乐相处关系 "的理念。;课堂上,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方式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例如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小火车”合作开等,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互相取长补短,学会了欣赏对方的帮助,学会了形成小组意见并一起讨论。在课堂外,引导孩子们去阅读一些有关交往的童话和故事书籍,并定期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并指导学生,使他们对人际交往行为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相比幼儿园,小学课堂要求纪律性更强,为了保持课堂纪律,也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学习,同学们在课堂上要保持安静,不说话,不做小动作;课间如果有同学在学习,也不要去打扰,更不能随便拿同学的东西。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在降低教学任务难度的同时,加强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同学、新集体、新班级。同时,要认识到的是,一部分入学适应期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出现破坏秩序、影响他人的情况时,教师要态度温和但语气坚定地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会影响同学甚至整个班级,从一点一滴教会学生与人和谐相处,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为快乐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