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李红梅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九中学 邮编830002
摘要: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中一切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源泉,而教育则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劳动和教育密不可分,融合起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将给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助推作用。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劳动育人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通过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崇尚脑力劳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少家庭方面的培养、缺乏实践教学等,提出了对策,如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家校联动、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成长成为具有高度素质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崇尚脑力劳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句名言。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体力劳动的轻视和否定态度,使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现在,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看重脑力劳动的现象。绝大多数人虽然表面上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却排斥务农、做工、保洁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对于公务员、科研、金融等行业则趋之若鹜。这种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学生和家长,导致小学生轻视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现象,并出现了好逸恶劳的心理倾向。
(二)缺少家庭方面的培养
家庭方面的劳动教育也存在缺失。在目前的教育中,很少有家长安排学生完成家务劳动任务,比如洗衣服、叠衣服、洗碗、打扫房间等。一些家长认为这些简单的事情不能锻炼孩子,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绩就足够了。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劳动培养人、教育人的伟大功能。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几乎没有劳动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劳动锻炼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不强。
(三)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从总体上讲,小学中高年级的劳动教育场所还是局限在课堂上,传统的讲授还是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实践活动较少,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下接受教育,不能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体现。当前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大都是采用说教的形式进行,仅说不做,难免流于形式。
二、加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劳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将参加劳动理解成游戏玩乐。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正确引领劳动价值观。首先,让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家长可以营造劳动的良好氛围,用激励性话语,让小学生逐渐理解劳动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小学生畅谈劳动感受,引导其体会自身劳动带来的变化和快乐。比如,在社会服务性公益劳动之后,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小学生畅谈劳动感受,引导其体会自身劳动带给社区的变化,体会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快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劳动者的日常劳动状态,让小学生体会“劳动无贵贱之分”的内涵,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最后,组织观看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新闻、纪录片等视频资料,组织“百行进校园”活动,让小学生了解正是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才有条不紊、幸福美好。通过启蒙小学生树立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志向,让他们从劳动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二)家校联合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
为了解决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创新措施。首先,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劳动任务清单,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将这些劳动任务分布于每个年级当中。然后,将任务细化于每学期、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制作劳动任务清单或任务卡片发放到每位同学手中。在学生回家后,教师可以通过督促的方式,让家长监督指导学生完成劳动任务。此外,班级可以每周举行一次劳动比赛活动,在班级里比一比这周布置的劳动任务学生们做的怎么样,班上的同学再来一起评一评本周的“劳动之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督促学生完成劳动任务,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营造一个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家长也能看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为了解决部分家长在孩子劳动时缺乏耐心与指导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家长做进一步沟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同学讨论交流劳动经验,以弥补家长指导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多举并措,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资源本身就非常丰富,但目前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导致资源稀缺。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另外,学校周围的工厂、农场、商店和花园等也可以成为劳动教育场所,因地制宜发展好学校周围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场地,建立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基地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此外,社区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社会是小学生未来生活的广阔天地,参与社区与社会公益性劳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建立“公益劳动小队”,组织中高年级少先队员在节假日自觉担当社区保洁员,清理墙面“牛皮癣”小广告,清除绿化带中白色污染物,打扫小区卫生死角并进行垃圾分类和环保宣传等,为社区自然环境美化贡献一份力量,在公益服务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公益服务小队”,定期组织中高年级少先队员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到灵珠山野生动物园、贝壳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民俗馆等场所作义务讲解员。同时,可以利用“志愿中国”“志愿汇”等平台,为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屹.浅析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 2021, 000(007):P.51-52.
[2]刘思禹. 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与原因[J]. 爱情婚姻家庭, 2021, (24)
[3]张伟国. 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J]. 新课程, 2021, (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