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初期,数学中的概念、公式以及抽象的图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其本质和意义。思维可视化教学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思维过程,生成思维型课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思维可视化”是一种促进小学数学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此,本文就“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作了深入地探讨。
DOI
作者童文婷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1月第1期
出版日期2023-04-04(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童文婷

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830002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初期,数学中的概念、公式以及抽象的图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其本质和意义。思维可视化教学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思维过程,生成思维型课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思维可视化”是一种促进小学数学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此,本文就“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作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当前,不论是从教育的整体改革还是从课堂教学的革新来说,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都在加大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随着对思维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强调借助数学概念、命题、假说等形式对客观事实做出理性的认知。一个学生没有思维的引领,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迷失学习方向,不论是教学中、课堂上还是作业中思维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能将概念的生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运动过程变得直观可视。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将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思维受到激活,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可视化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比如在制作思维导图等图示时,学生需要有逻辑的进行思考,分析每一知识点的位置是否正确,并反复修改,推理分析自己所建构的导图是否符合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学会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知识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整合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

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所呈现出的知识点繁杂、零散、无序,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把它们纵向联系起来,将其系统化,这也就造成了知识点的记忆难度变高,学生即使一时记住,也容易遗忘。托尼•巴赞提出:心理学中有两件与大脑学习相关的重要事情:联想与想象。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这两者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它们并非漫无边际,没有根据的,两者都必须基于秩序进行。思维可视化注重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同时强调必须要在有序的基础上产生想象,使之在学习者大脑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或方案。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将凌乱的知识有序整合形成体系。基于此,学生能够发现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内化核心知识,形成思维网络,整合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二、“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借助图示情境,激活学生的视觉思维

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基于日常生活情境,数学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创设日常、贴近现实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堂的趣味性。新课伊始,利用动画、视频或图像的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整个课堂活跃的氛围。这一过程能够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调动视觉思维,发展直觉思维。

例如:以“认识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可以通过动画播放“机器人”大赛的场面,创设淘气的学校正在进行机器人绘画比赛的情境,先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现场的热闹场景,再引出淘气的作品获得了“最佳创意奖”,我们一起去看看淘气的获奖作品这一情境,既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以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学生会发现淘气的作品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利用这一发现,教师便可以引入新课,展开下一步教学。

(二)注重学生多感官参与思维可视化过程,全方位地提升其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可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充分运用图示、图像、动画、微视频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思维可视化过程,使可视化过程转换为看、听、说、读、写、想等众多综合性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多个方面的思维发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可以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抽象知识图像化、隐性思维显性化,从而显著增强数学教学成效。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PPT呈现出图片,同时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些图画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圆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形,导入概念主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概念的形成。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一个圆,然后剪下来,我请同学介绍怎么画的。师: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直径和圆心,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随后,教师进行概念促进环节。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用PPT动态地展示圆形的历史)。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概念网络。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圆的知识,我们一起制作概念图。学生跟随教师根据概念图制作步骤一起绘制并完善概念图。这样,经过导入概念主题、体悟概念形成、概念的促进、形成概念网络四个环节,学生在课堂教学伊始初步感知圆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经由教师的引导,进行画圆、剪圆、标注等活动,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圆的概念的掌握也更加深入和完整,最后进行辨析概念,完成概念网络的制作。学生在视、听、想、说、画等过程中,形成“圆”的相关概念,通过手绘图示加强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还极大地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培养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策略[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2):2.

[2]郑丹.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策略[J]. 小学时代, 2020(10):2.

[3]苏承超.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 天津教育, 2022(33):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