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石夏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小太阳幼儿园
摘要: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前言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样重要。”因此,在学前教育中,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对此,如何有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文章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并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教学策略
一、提供多样化的物质材料
幼儿在科学发现区域中,主要是靠着与材料的交互作用来得到发展,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进行合作操作,进行互动交流,并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激发创造的潜能。首先,在放置的材料上要有层次,以便为孩子们留出一个探究的空间。投放的材料要有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否则再怎么有趣,反复玩也会失去原本的乐趣。因此,可以对新的材料进行开发,例如,可以增加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包,如放大镜、温度计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自主探索。教师也可以添加一些像火柴棒、冰激凌棒、瓶盖、塑料瓶这样的物质,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明创造。此外,还有小镜子,不同光面的材料,比如,三棱镜、手电筒、光盘、亮光纸、光面的汤匙等,让孩子们探索光影跟踪的游戏,并探索如何制作七彩光。
二、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引起幼儿对问题产生疑问与反思,开放式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的过程,并且能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另外,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也是贯穿幼儿探究过程的重要线索,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发展探索本能与好奇心的有效渠道。
例如:教师在组织"盐消失了"的科学探索活动时,可以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幼儿用汤匙将盐倒入水中,观察水中盐的状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盐消失不见啦?”,进一步使幼儿明确实验现象,积极参与思考。同时,思考结束后,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探讨。一是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反思和回顾自己行为的机会。二是幼儿可以与同伴交流和分享实验操作和经验,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必要的引导和恰当的评价,促进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鼓励幼儿表达,多给其自主的空间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并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是创设宽松、民主氛围的有效方法。对此,教师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充分表达,使其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注重问题选择的适当性,这需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来提出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能够激发幼儿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之积极地参与讨论中来。例如,教师在活动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什么食物会使我们的小手和小嘴染上颜色呀?”,小朋友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并迅速做出回应,有的小朋友说火龙果会把我的嘴巴染红掉;也有小朋友说剥核桃时,手会变成棕色等回答,幼儿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
其次,设立小组来展开讨论,有时,在一些情况下,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多个人一起合作的,应以小组为基础来开展实验,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们开展小组的自主探究,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自己的表达,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伙伴们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大大地满足了孩子们在科学探索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提升了孩子们参加科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质量。
四、注重实践操作,深化幼儿的学习体验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参加科学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动、认真、专心的科学探索心态,并从实践操作与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种植区域栽植丝瓜时,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让幼儿进行耕地、松土、浇水、施肥、搭架子及采摘等活动。在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掌握与具体事物相关的科普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上。此外,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还应该将科普教育活动融入到游戏之中。比如,在“感受影子”这一主题的学习中,教师们要积极地组织幼儿进行“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在追逐影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思考影子的来源,去探索影子与光线的关系,这样不仅实现寓教于乐,而且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心中根植科学的种子。
五、教师积极给予反馈,进行科学评价
在科学活动方面,要想端正孩子们对探索活动的思想认识,并强化他们的心理品质,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好评价的功能。通过对科学探究中幼儿综合表现的展示和反馈,着重于对幼儿的积极表现,给予情感上的激励,使幼儿能够大胆探索、表达,保证幼儿的思想、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科学探究的品质,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
例如:以“巧取珠子”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说,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指导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将珠子放进瓶子里,抛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将珠子取出来?”有些小朋友会说:“只要加入一些水,就可以取出珠子。”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小朋友说:“让我们来试一试。”这种反馈既简洁,又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不断表明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正面激励和评价,能够为幼儿营造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良好氛围,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进行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一种让人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积极学习、自主探索,帮助他们亲身经历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历程、感受科学精神,这样,在对周围事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就不再是将现成的科学理论知识传递给幼儿,而是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形成引导其积极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婷.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 2021(21):41-42.
[2]马淑琛.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 2020(30):2.
[3]吕梅珍.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 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