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讨
作者姓名:董永安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844600
摘要:新课标强调“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小学阶段是德育学习的重要启蒙阶段,目前,部分小学德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德育质量,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五育并举,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对此,本文深入地探讨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学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德育渗透的路径,以期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学科在德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诸多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内涵丰富、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自然具有学科优势、肩负着德育的人文使命。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就像是土壤里的沙子和水,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元素。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有《升国旗》《在牛肚子里旅行》《宇宙生命之谜》﹔生态文明教育的课文主要有《秋天的雨》《鸟的天堂》《草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懂就要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穷人》,这些为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实施价值。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性、生活性等特点均体现德育教育的因素,而德育的人文性、社会性等特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也是相契合的。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塑造完美人格和道德情操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工作,深入发掘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渗透德育。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深入发掘德育因素,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在语文课本中,既包括思想道德、道德情操的教育,也包含了思想德育、人格教育的内容,优秀诗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素材。对此,教师要深入发掘课本德育元素,找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切入点,讲文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充分发挥语文德育功能。
例如,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教师应注重弘扬革命英雄们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的精神,可预先从网上下载与之相关的影视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充分感受时代背景,以及五壮士在生死攸关之际,顽强抵抗、视死如归,英勇的壮士们用一生谱写了心中理想的赞歌,这种对祖国的忠诚和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革命英雄们产生崇敬之情,进而努力学习和上进奋斗,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这样,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有效将把语文教学与爱国教育融为一体。
(二)明确课文主旨,激发思想情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道德理念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道德内容的教育作用,将其与语文学科内容充分衔接,自然过渡,并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深入挖掘和学习,将道德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代表了该单元下几篇文章的主旨,如爱国、母爱、友谊等。在教学中,明确课文主旨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精髓,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以《穷人》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桑娜和渔夫尽管生活贫困,仍然愿意帮助他人。这篇课文的主旨是让学生形成乐于助人和同情心的良好品德。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特色,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和把握课文中心思想时可能会有困难,阅读教材时也可能缺乏耐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形成丰富新颖的课文思维导图,使之更加清晰易懂。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时,可以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如小组绘图、角色演绎等,不仅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发掘,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通过课堂讨论,有效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从多角度、多元化的角度解读文本,让学生对存在分歧的观点进行讨论,必要时可以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德育内容是借花生之物来告诉学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没有好处的人,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品质。然而,对于这篇课文,有些人对学习花生的品质是否适合21世纪这样的社会存在歧义。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就应该被抨击吗?如果引导学生做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针对这一分歧,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做人是像花生那样,还是像苹果那样?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说明理由。学生在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局限于文章所传递的内容,探索和质疑精神,从而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做人当然要像花生那样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学会推销自己,不过分埋没自己,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这就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价值观念。
(四)借助角色演绎法,实现德育渗透
角色演绎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揣摩和理解后,分角色进行演绎,通过演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角色演绎法适用于文章故事性强或角色众多的情境,学生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通过亲身经历故事情节,演绎人物角色,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情感和道理。
例如,《两小儿辩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体会争辩这一过程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质疑意识,辩证看待问题的学习习惯。采用角色演绎的教学方法,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述,便可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角色演绎这一过程中会更深切地感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角色人物良好精神和品质的影响。再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情景性很强的课文,通过对五位壮士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壮士们的爱国主义、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教师在教授此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角色演绎法,让学生根据课文所描写壮士们的神态、动作等还原场景,演绎角色,使学生深刻体验壮士们任务的艰巨、战场情况的紧迫、跳崖的悲壮,感同身受壮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参考文献:
[1]徐玉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讨[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2):2.
[2]周安秀.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 华夏教师, 2021(26):3-4.
[3]宋智勇.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