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德育教学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对促进小学德育体系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教育路径,创新小学德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DOI
作者李小迷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5月第10期
出版日期2023-10-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德育教学研究

李小迷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对促进小学德育体系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教育路径,创新小学德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双减;小学德育;路径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德育质量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双减政策在小学阶段的有效落地必须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立德、以何立德等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议题。而文化性作为德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可以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厚植新策略。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视域下思考与研究小学德育文化的建设策略,不仅利于探究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方略,而且利于有效落实和实现双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质要求。

、实施对话式教学,深化小学德育教学

双减政策出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优质要求。确保学生校内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小学办学活力激发的价值内核。这一价值指向为小学德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策略方向,即引入对话式教学,深化小学德育教学文化。有怎样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课堂文化,其彰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氛围,营造的是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话语。良好的课堂风气和氛围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面向双减,引入对话式教学,基于此优化小学德育教学文化,既必要也可行。对话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取向,其因诉求课堂教学主体间开放的沟通、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观察,进而更容易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兼顾了主体间差异性、共识性的主体诉求,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民主、和谐等特质。小学教师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谈话法开展对话,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师生互动质量进而促进教学的育人质量,也可以通过创设开放轻松的课堂对话氛围,优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文化,进而实现对话过程的德育价值。

二、加大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宣传力度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宣传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组织参观体验、举行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同时学校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重视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表现,对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进行表彰奖励。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评校等活动,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也要增强家长对学生的关爱和陪伴时间,从而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切学生的个人需求,照顾学生的个人感受,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至于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时应当以学生为轴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性格、情感状态、家庭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等,深度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建立关于学生的资料库,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进行德育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继而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换位思考,思考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需要作出哪些改变、适用于什么样的方法、易于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说话语气等等,从而点对点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实现德育管理的分层处理。

、设计多学科活动,丰富小学德育课程文化

双减政策强调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同时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双减对各学科作业布置、设计提出高质量要求,同时也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提出特色化、优质化要求。小学德育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整合不同学科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媒介,也可以成为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优化的特殊路径。无论是研究媒介还是特殊路径,其最终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小学课程文化的不断丰富。因此,通过多学科活动设计,丰富小学德育课程文化,是小学面向双减建设自身德育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的建设可以秉承统筹”“协同”“共创”“共享的价值原则进行推进。通过学校德育教研机制的完善激发、调动小学各门学科教师研究、实践多学科德育活动的共同设计、差异性理解和整体性交流,以德育教研促进多学科德育活动的设计优化。教研对于小学教师具有专业化育人引领作用,其以研究的视角和逻辑促进工作的成效提升。德育教研促进小学教师德育实效的方式或路径主要表现在通过德育教研发现和挖掘校本德育资源,进而利于打造德育校本教材,提升学校德育活动实效;通过德育教研设计和优化德育活动结构,搭建综合化德育平台,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提高;通过德育教研形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科学化、民主化、可持续的德育实践优化。

综上所述,在双减在此背景下探索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促进了小学德育的创新与发展。针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德育意识、开展德育活动、德育与学校教学的联系等方式,全面落实小学德育工作,建立家庭教育等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何依儒. 小学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统编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1):25-33.

[2]孙丹丹,李炳煌. 雷锋精神融入小学德育课程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04):70-72.

[3]陈美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J]. 亚太教育,2022,(01):97-99.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