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艺术之美,促进创新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樊崇麟
仁寿县富加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令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培养学生优秀的美术素养。文章结合教育实践案例,对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分享,旨在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其中创新能力就是美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美术教师要加快教育模式的创新优化,挖掘出学生更多的艺术潜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彰显出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促使学生素养与能力综合发展。[1]
一、自主鉴赏,培养个性审美
鉴赏教学是美术课堂上的重要组成,但在以往的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带着”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利于学生艺术潜力的挖掘,更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鉴赏的引导,培养学生个性审美的形成,并由此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2]
例如,在《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中,该单元内容主要是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的了解,欣赏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先后展示了“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老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蒙古包”等一系列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这些建筑物的特点。
此外,教师还抓住了“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让学生谈论它们的不同及相同之处,并且针对“老北京四合院”中“有哪些寓意”进行讨论。
在整个传统民居的照片的鉴赏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的都是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指明欣赏观察和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由此一来,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美术鉴赏的体验,主观思想得到充分表达,而且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民居。
通过自主鉴赏的引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审美,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亲身实践,挖掘创造潜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纸上谈兵”,还需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3]
仍以《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鉴赏以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结合所了解到的知识内容,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出一座“向往的民居”。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学生以“广东开平碉楼”为基础,设计出了更加现代化的“碉楼建筑”;也有的学生将北京四合院本土化,设计出了符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新四合院”。
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教师没有进行死板化的点评,而是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创新思维。
通过鉴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然后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意可以被更多人所看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而且还有效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科特点,基于相关的教育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彰显出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安琪.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J].漫画月刊,2022,No.886(32):40-42.
[2]龙伟.创新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No.229(09):72-74.
[3]黄海.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智力,2022,No.682(1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