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色彩对戏曲人物造型创新运用的研究
倪萌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201102
摘 要:中国的传统戏曲服装和戏曲容妆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艺术积淀丰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戏曲服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属于戏曲舞台美术的分支艺术。其专业特色,除了民族性和程式性,更有继承传统经典而带来的创作上的艰巨性。为了强化戏曲人物造型中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运用,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从戏曲服化的剧种、行当、人物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戏曲服饰的色彩表现形式与创作规律进行梳理归纳,旨在探索中国传统色融入戏曲色彩的策略,为现代新编戏曲舞美服化设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关键词:戏曲色彩;中国传统色;色彩与人物;融入与传承
中国传统色彩源于天地万物、衣食住行。中国古人既重视植物色和矿物色的呈现,重视颜色功用,又借由经史、礼仪、文学、艺术中表达色彩,体现美学价值。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悦的方式,即是传统美学的层面。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是一种装饰色彩的美,这种装饰色彩美,是我们民族一切民间艺术所共通的特有属性。以京剧剧种为龙头的戏曲服装色彩具有非常严谨的程式性与规律性(强烈对比、巧妙调和、表情达意),通过每件戏服来与各个人物结合行当对号入座,遵守着“ 宁穿破,不传错”的行规,最终达到“移步不换形”的创新效果。因此,戏曲人物造型设计在色彩上是否运用得当,可谓直接关系到整出新编剧目中戏曲服化设计的成败。总之,当代戏曲服装设计的关键在于纵向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横向借鉴与巧妙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在近几十年中,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潮流,在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快速融入多元化发展,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以及近些年来艺术和文化领域在多媒体、新娱乐载体不断崛起的大环境影响下,加之有些过激的中西结合、一切向外看,大量学习国外的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逐渐被国人冷落,甚至有人偏激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太古老,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最终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及宝贵的艺术成果大量流失,淡出国人的视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文化艺术领域尽可能地回归我国传统,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与延续中华民族艺术,保持特有的民族灵魂。
同样,在戏曲领域,作为戏曲人物造型的核心力量戏曲舞美服化专业,由于观众审美观的不断更新,加速了对戏曲服化艺术的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原因,传统的人物造型已经不能满足新剧目以及观众审美的需求,迫使设计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艺术创新探索,寻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融合。戏曲服化中重要元素之一的“传统色彩”仅有的“上、下五色”已经跟不上现代观众经过多元化时尚的多媒体成品(古装电视剧、时装秀、舞台剧、微博等)的“洗礼”后的审美需求,甚至被调侃为“已经老了,过了人气”。这就需要融入新的中国传统色彩并有理有据地循序渐进地探索与创新,使得戏曲服化艺术能够稳步地延续发展。
因此,从戏曲服化专业角度上讲,我们如何能够客观地认识与面对当今社会与艺术形态的发展状态;如何面对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性有相对正确的三观与传承的态度;用哪些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教学是我们戏曲舞美工作者在当下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戏曲色彩、中国传统色、西方色彩的审美分析
(二)戏曲色彩的特性与运用规律
谭元杰先生曾对于传统戏曲服装色彩表现原则归纳:第一, 色彩鲜明、悦目、刺激、活泼。色彩运用上遵循“强烈对比”、“巧妙调和”规律,单纯而不单调,多变而不芜杂,色彩装饰性强。色块配置取得的效果是:单体服装色调统一(有对比),群体服装色调对比(整体统一)——符合造型艺术“对比统一”基本法则。它使戏曲人物外部形象达到鲜明、生动、传神,并美化戏曲舞台。第二, 强调色彩装饰美的内涵,色彩标示性强。色彩运用上遵循“表情达意”规律,赋予色彩以权利象征、年龄象征、气质象征、性格象征、情境象征。其中,权力、人格、年龄、气质的象征,往往是综合化体现,所以,鲜明地标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的展示自然是靠演员的表演,但适当的色彩象征,能外化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情绪),使性格特征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鉴于传统戏曲舞台讲究虚拟、流动的时空,主要靠演员的表演动作暗示环境(所谓“演员身上带景”),因此,要求服装色彩象征性地暗示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同时,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了身份鲜明、性格鲜明的戏曲人物外部形象。当一个角色出场亮相时,首先映入观众眼睛中的是色彩搭配的大效果,恰到好处地处理戏曲服装的色彩是十分重要的。第三,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就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日常服装。它需要对比强烈、鲜亮艳丽。若将戏曲服装单独拿到台下来,眼睛也许不能适应这种强烈的色彩,会感到刺目。但演员穿着戏服,装扮好在台上表演,在四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台下的观众便感到鲜艳漂亮、恰到好处。倘若要求传统戏曲服装在台下具有和谐悦目的色彩,那么台上便会显得暗淡无光、缺乏精气神。因此,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除了程式化的规定外,就十分强调色彩的鲜明和对比。在戏曲传统服装中,当数京剧服装最具有代表性,常运用饱和度纯、色相强烈的上五色、下五色与杂色。同时在色彩搭配的运用中,能够多而不乱,少而不简,始终都能在对比、协调中引起观众的注目。
(二)中国传统色的美学特征
文化学者郭浩在自著的《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中曾说,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国人的色彩愉悦,可以用四个方面概括:精致、微妙;诗意、曼妙;贵气、携妙;文质、善妙。细腻之美、修辞之美、丰饶之美、通达之美,与其说是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中国传统色彩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五色观”“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道家在色彩上追求自然平淡的朴素之美作为一种审美理论,上到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它作为审美标准。乃至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传统艺术色彩设计依然效法其用色理念,以求传达中华传统精神,因此也称中国古典美学色彩。明代杨慎讲“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者为正色,相克者为间色”。五正色是青、赤、白、黑、黄,五间色是绿、红、流黄、碧、紫。中国传统色具有象征性(不同的色彩名字都具有缘由);主观意向性(中国的色彩是抽象的总结,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摹,因此色彩的选用并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一种意蕴的表现);装饰性(中国传统色彩更多注重抽象的含义,具有装饰性,中国的色彩是一种符号语汇)。
中国传统色,非止于绘色描彩、感怀观象之辞,更出于东方生活智慧、民族审美基因,不能不以复兴国学之态度学习和继承。“为天地立美,为民生立趣,为往圣继绝色,为万事开新颜。”
(三)东西方色彩的差异
当代设计师多数运用西方色彩设计戏曲服装,只因不太明确其不对的原因,之所以一再强调运用中国传统色对戏曲色彩进行融合,是因为中西色彩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见附表1)
附表1 中西方色彩差异
中西方配色体系的不同:(基本可以从五个维度来理解) |
||
|
西方颜色 |
东方颜色 |
不同色彩体系 |
色彩体系由三原色构成,即:红、黄、蓝 |
色彩体系由正五色(国韵色)构成,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又演化出五间色(周朝):绿、红、碧、紫、骝。符合五行哲学观,相生相克。 |
理解方式不同
|
基于缜密观察和分析,在不断实验中寻找光的规律,是科学色。颜色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符号。 |
基于对世界的微妙感受,寻找山河风月的感悟,是由心而发的观念色。颜色是对天地感悟的缩写与提炼。 |
归类方式不同
|
根据牛顿的色散实验,通过棱镜折射把太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谱,根据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总结了16777216种颜色。 |
根据自然变化的感受,依据24气节、72物候划分出384种中国色。 |
色彩属性不同
|
注重物理性和科学性,在无数实验中寻找光的规律。 |
注重色彩意象和情感,在对自然的想象中寻找感悟。 |
划分依据不同
|
依据明度、纯度、色相划分颜色,颜色是可量化的数据。 |
是用场景感区分颜色,颜色是一首诗、一段故事或历史。颜色不仅是视觉映射,也是一种文学语言,留有余情。 |
通过以上叙述,论证戏曲服化色彩的创新之所以需要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只因两者关联紧密。第一,戏曲色彩、中国传统色彩和传统文化之间就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其中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第二,戏曲色彩和中国传统色彩都吸纳传统美术写意风格。第三,戏曲的色彩和中国传统色彩的寓意与象征性都体现传统审美道德理念,体现惩恶扬善的理想与伦理道德观。第四,戏曲艺术是舞台艺术,戏曲的色彩更是装饰性色彩。而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质感、饱和度的纯正、色相的强烈正符合戏曲色彩的审美定位与需求。
三、中国传统色对戏曲服化色彩创新方法探新
我们在掌握理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观念意识上要遵守戏曲服装设计的宗旨,更需要在实践中重视方式方法进行正确的实际操作。
我们在分析剧本时,要注重情境和剧情的要求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凸显民族特色。戏曲传统色只有“上、下五色”与“间色”我们可以根据核心色彩延伸到中国传统色中,运用中国传统色的寓意对人物进行深一步创作,对号入座。
从服装设计上,可以融入的中国传统色彩更是丰富。例如老旦、老生行当中演太后或有身份地位侯爷夫人在戏曲色彩中基本只用秋香、紫红、酱色,穷苦老年人只能用棕色、驼褐、练色(素色)、绀青,如果将中国传统色中的玳瑁、福色、缃叶、爵头、麒麟褐、密褐、琉璃蓝等这些较为适用身份贵重的中老年人的色彩以及显示穷苦之人可用的褐色、流黄、弥陀僧的色彩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具体规定情境进行创新,舞台上中老年的色彩搭配就不再是单一固定的色调;例如小生、老生、闺门旦、花旦行当饰演的帝王将相、清俊才子、大家闺秀等这类潇洒、含蓄优雅、韵味十足的人物角色,传统色彩多用于上、下五色中黄、湖蓝、粉、白、青几个色彩,如果将传统色中白色系、青色系、黄色中的黄白游、天缥、东方既白、二目鱼、海天霞、绢纨、藕丝秋半、丹罽、退红、欧碧等等多个但凡能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气质、身份、性格特性的色彩运用在戏曲人物上,这将是对每个人物更深层次的多个维度的进行剖析与展现,通过色彩的丰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灵魂”,通过各个人物的服化色彩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色彩的搭配结合,这无疑是给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色彩元素与生命力。这样色彩丰富具有浓烈的传统色彩文化底蕴的戏曲舞台效果展现给观众,就像一杯茶,让人慢慢去品尝回味,通过自己的感知得到不同的感悟。以下以新编历史剧为例:(见附表2)
附表2 《巴黎圣母院》服装色彩设计
人物:艾 雅 |
中国传统色彩 |
表情达意 |
|
丹 罽 |
丹 罽:“味含仙意空南国,姿近天然是美人。丹罽潜胎珠玓铄,。。脂肤满绽玉精神”。此色形容人物至情至性、乐观热情似火的性情以及貌美如花的外貌。 |
杨 妃 |
杨妃:这种颜色的来历有矿石的刚、牡丹的贵、锦裙的柔、瓷的雅。此色正对应了人物的美貌、高尚纯洁的人品,善良大方柔美的性格,概括人物多维度的特征。 |
|
长 春 |
长春:青春常驻之色,宋朝人在诗歌中轮番咏颂这个颜色。此色也是反应人们对此人物的赞美与歌颂,寓意人物的高尚品格永远扎住人们心中。 |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诚然,任何一门视觉艺术都有色彩,生活中色彩也无处不在,可谓是最好的“美育”,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乃至人文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学习、分析、总结归纳,不仅要传承保护传统艺术,更要潜心挖掘其中的精华,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更多华夏儿女感受到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