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情感支持的研究
陈保旺
广宗县冯家寨中学 河北省邢台市 0546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本文以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了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情感支持策略,旨在为促进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心理诉求;情感支持
引言: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情感支持,对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
(一)情感需求
1.亲情的渴望
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希望父母能够经常回家看望自己,或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自己保持联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时,很多留守学生被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所感动,同时也更加渴望自己能拥有这样的亲情。
2.友情的需求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学生渴望结交朋友,获得友情的支持。他们希望能有同学陪伴自己学习、玩耍,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1]。例如,在语文课堂的小组活动中,留守学生往往更加积极地参与,希望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学习需求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更多的学习指导,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学习资源相对有限,留守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杂志,或者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学习资源,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爱我家” 时,老师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以 “家的温暖” 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们通过写作表达了对家庭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中展示。通过这次活动,留守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还在情感上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三)自我认同需求
留守学生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以此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在语文作文比赛中获奖的留守学生,会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2]。此外,留守学生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希望有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如,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有文艺特长的留守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价值。
二、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同时,他们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可能会因为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例如,一些留守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得比较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对自己缺乏信心。
(二)焦虑和抑郁情绪
留守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困难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他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生活。例如,在考试前,一些留守学生可能会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考试发挥。
(三)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违纪、打架、沉迷网络等。例如,一些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三、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情感支持策略
(一)家庭方面
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保持联系,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例如,父母可以每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父母可以委托可靠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亲戚等,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并要求监护人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监护人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例如,监护人可以在孩子生日时为其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关爱机制,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老师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让留守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3]。又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作文展览等活动,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教师要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为留守学生辅导功课,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在讨论中,一些留守学生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老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无奈,鼓励他们要学会独立和坚强,珍惜身边的亲情。
(三)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服务。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建立留守学生关爱基金,为贫困留守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补助。
综上所述,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情感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晓波. 试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习与心理现状及改进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25):199.
[2]欧阳益,陆珍妮.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监护人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2):50-56.
[3]马晓琴. 农村留守儿童初中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 新课程,2021(21):9.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情感支持的研究》(课题编号:2001121)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