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爱国主义教学融合学校德育活动的策略探究
段明磊
安徽省蚌埠新城实验学校 233000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品德修养。可以通过解释古诗词中的爱国主题,让学生领悟爱国精神内涵。同时,将古诗词中的美德意蕴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叫是可以组织学生朗诵爱国名篇,演绎爱国精神,丰富德育内涵。通过诗词欣赏、讲解、背诵、应用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将爱国主义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提高德育实效。古诗词教学不仅传授语文知识,更应培养爱国情怀,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爱国主义;德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古典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道德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発挥好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将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内涵有机融入德育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和学校德育活动现状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在推进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许多教师的古典诗词教学还停留在分析字词、语法、修辞手法的层面,较少联系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古诗词蕴含的道德价值教化作用。其次,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直接组织学生学习典型人物事迹、演讲、展播教育片等居多,较少与古典诗词教学有机结合,未能让学生在文学悟道中领悟道德真谛。再次,许多学校德育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学生共鸣,德育效果不佳。最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还需加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教育很难在家庭与社会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总之,当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与德育活动还有很大改进空间,需要学校、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古典诗词蕴含的道德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活动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与学校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首先,许多语文教师更注重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而未能深挖文本中的道德价值元素,演绎作者的道德情怀。语文课堂的道德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次,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与语文课堂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脱节。学校组织的读书汇报、校史校训学习等德育活动,未能与语文课文有机融合。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道德熏陶无法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升华。再次,一些德育活动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流于一时的道德说教,未形成常态化机制。学生参与性不高,德育效果打折扣。最后,家庭与学校的德育责任还需进一步明确,家校教育缺乏统一价值导向,一致的育人合力。综上所述,当前语文课堂与德育活动有效融合的工作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持续推进,以提升德育实效。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爱国情怀,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学生会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伟大精神,从而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学习革命历史可以增强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培养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习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和平理念,中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平观、发展观,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责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首先,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中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以围绕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培养文化自信。其次,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学习爱国主义作品,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崇尚和平、兼容包容的理念,为世界文明作出独特贡献。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最后,语文课堂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艺术欣赏、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身心上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通过学习爱国主义作品中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个人价值实现的真谛在于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这能坚定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将实现中国梦作为个人奋斗目标,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其次,语文课堂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开展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公益活动中,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责任感。最后,语文课堂还可以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让中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要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学生也会自觉承担起诚实守法、勤奋学习等社会责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对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爱国主义元素和学校德育活动融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选择古典诗词,深挖课本爱国元素
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合理选择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分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还可以有效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对此,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古典诗词大多蕴含着中国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基因。教师应着眼于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者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进行识读和赏析,并引导他们联系当下,感悟古人爱国情怀对今人的启迪作用。总之,语文教师应善于发掘文本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例如,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中的爱国元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离别京都的愁绪,以及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的心志。诗中用落花比喻自己,寄托了对国家的忠贞和牺牲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探究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爱国观点和态度,评价这首诗所展示出来的爱国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情况,思考自己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需要学校从各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富有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如开展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主题读书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学习革命传统、英烈事迹、精神旗帜,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学校要丰富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所的文化内涵建设,增设爱国主义教育角,布置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宣传画、标语等,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渗透影响学生。再次,学校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明环境。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与学生一道,共同营造文明、整洁、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氛围等等。通过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为古典诗词爱国主义元素的融入德育提供坚强的文化土壤和价值坐标,提升语文课堂的育人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内外的墙壁、楼道、橱窗等空间,张贴展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标语、海报、图片等,营造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视觉环境。同时,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清新舒适和生态友好的自然环境。此外,学校可以加强校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关道德典范、英雄模范、劳模风采等内容的书籍、杂志、报纸等,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和充满智慧的阅读环境。最后,学校可以制定并执行有关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等制度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考试纪律、食堂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和惩处违反规则的行为,营造一个有序安全和文明健康的秩序环境。
(三)坚持活动育人原则,培养学生爱国行为
语文课堂要发挥好教育功能,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要坚持活动育人的原则,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自觉的爱国行为。对此,学校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及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崇高理想信念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当前热点难点社会问题,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地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可以在具体行动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实质,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培养科学健康的爱国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务服务,如清扫公共场所、植树造林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细微之处的国家建设贡献,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和爱护之心。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语文课文,开展诸如诗词朗诵、古诗歌赏析等活动,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朗诵和欣赏中体会到先人的民族气节和大爱精神。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亲身感受先烈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后,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从而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注重评价总结环节,强化学生爱国情感
在语文课堂开展融入爱国主义元素的德育活动后,教师要注重总结和评价环节,以巩固活动的育人效果,推动学生爱国情感的内化升华。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集体评议,引导他们谈感受,分享体会,形成正面的价值认同。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认真思考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德育活动心得,通过写作整理思想,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内化为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和建议。再次,学校要建立德育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察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学校要将德育活动情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评价体系,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增强激励效果。通过评价总结,教师可以及时反思和改进德育活动方案,学生也能在体验中提高爱国情怀,真正活学活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例如,教师可以首先从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朗诵方面展开评价,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首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词撰写感悟文章,在评价时,可以看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地解读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能否领会并准确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文章是否流畅生动,语言是否精炼,这可以评价学生对古诗词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古诗词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注意评价学生在朗诵中的语调与情感投入是否到位,是否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感情态度,是否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绪等。其次,在学生参加了爱国相关的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热情参与度、贡献度和爱国行为的显现程度等,这是对学生爱国情感外化的评价。最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评价,并分别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或者鼓励,从而有效的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通过古诗词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融合,学生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地领会爱国主义内涵,在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上都能提高爱国情感,使之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语文教师务必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塑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小燕.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 000(011):P.100-101.
[2]郑晓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J].东西南北, 2021, 000(008):P.1-1.
[3]王卫平.立足传统文化,弘扬爱国教育——浅谈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1, 000(00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