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然而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具体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DOI
作者李恒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李恒

云南省怒江州民族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然而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具体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应用

引言

生活化教学理念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指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场景、事例等相融合,并以此为起点,探索与发现、剖析与思考、体验与感受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深入融合可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1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首先,针对教师的“教”,突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思路,尝试通过学生生活的视角优化整体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例如,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的导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货比三家等生活购物语言或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入实际的数学不等式学习中,降低知识传递的复杂性。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积极因素优化学生的认知,如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闲聊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科幻、宇宙、行星等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行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话中隐藏的数学概念,全面优化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体系,降低实际的数学学习难度和学习门槛,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其次,针对学生的“学”,突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熟悉的生活视角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拉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具体而言,针对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便认为该知识很难,因此在心里无形地铸成了一个枷锁,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初中数学知识的传递。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材料或资源等落实熟悉的生活化学习,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枷锁或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层认知与深度理解。

2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2.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进行联系,促使学生沉浸式体验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例如,在“正多边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导入生活情境——小明父亲计划为新房间铺设地砖,综合考虑下,小明父亲决定使用正多边形的地砖铺设地面。小明想和父亲共同完成新房改造。请你们帮助小明挑选正多边形地砖的图形,并讲明原因。在教师导入生活化情境后,学生利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图形的卡纸,尝试拼成一个较规整的平面图形,并且不出现重叠、留白的现象。在学生拼接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正多边形各个角的度数,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正五边形不能作为地砖的原因是什么?与它的内角有联系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再次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地砖的选择有两个条件,一是拼接公共点的内角和为360度,二是相邻两个图形具有一条公共边。可见,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借用生活化语言

生活化语言是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修饰数学语言,促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更易理解。由于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将其转化成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与知识产生亲切感。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导入“鸡兔同笼”教学案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既可以透过现实问题联系到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以用公式的x和y分别表示鸡的数量和兔子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进而得出鸡和兔子的数量。

2.3引入问题导学,拓展生活思维

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构建高效高质、动态双向的课堂互动模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与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应用能力培养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和学习表达等优质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针对数学新课标所提出的内容,为促进生活化教学的优化应用,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情景模式,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触觉,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作业具备延伸和

巩固的双重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已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以“双减”精神为引领,提倡提质增效,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使作业的教育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标为引领,明确“双减”政策关于课后作业的新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同时,增强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完成生活化课后作业,可以有效观察现实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现象及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这样,学生在夯实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朱彦军.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基于生活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02):37-39.

2]孙齐超.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03):82-83.

3]卞启飞.“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探究[J].新课程,201839):17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