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殷春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八大家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度较低。因此,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视角;课堂构建;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语文学习更具吸引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选取富有生活趣味的语文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趣味性的课后语文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愿学、趣学、乐用的教学目的。
2.学生主体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语文素养和生活经验,遵循“生本”教学的原则。这意味着教师应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活化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通过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化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3.多元创新原则
为提高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时,教师应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体系,使其具备灵活性、实时性和创新性。这可以确保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一)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因此,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秋天景色,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周末或放学后的时间,到公园、街道、校园等地方观察秋天的景色,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树叶都变黄了,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感觉秋天的空气特别清新,让人感觉很舒服。”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秋天的美丽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将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秋天的美景。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秋天的田野、果园、山林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和美丽。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秋天的景色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挖掘生活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写作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向学生讲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然而,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在写作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逐步引导学生对话题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写作主题中,想象自己是主题中的主人公,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以热爱国家为话题的写作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前情境,让学生感受古人在国家危难时所抒发的爱国之情。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比如,教师可以引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描述了边塞将士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象自己生活在唐代,在国家危难时,学生自己身为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初步学习写作的学生不再感到乏味,而是置身于课堂情境中,从而激发更多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
(三)强调情感渗透,结合生活实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内容需要学生借助个人情感和过往经验来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并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和个人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到阅读学习中,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方式。在生活直观感知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加深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的认识。
以《桂花雨》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里的桂花?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会更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做的饭比餐厅的饭菜更好吃?这是因为妈妈做的饭菜融入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和付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这种情感。在感受到“雨”的内涵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桂花雨”。只有不断地将生活体验和个人情感融入到文本中,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体会到文章既是对桂花雨的描写,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总之,在生活化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情感素养。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的建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22(24):3.
[2]方香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 亚太教育, 2023, (12):131-134.
[3]高华.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J]. 名师在线, 2023, (2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