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摘要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教学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感知、文化自信与语言建构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审美引导,让学生在欣赏文本之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感知和创造力。此外,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精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而融合多元教学手法,则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DOI
作者卢琦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20期
出版日期2024-11-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卢琦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中心学校 617203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教学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感知、文化自信与语言建构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审美引导,让学生在欣赏文本之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感知和创造力。此外,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精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而融合多元教学手法,则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中低段;课堂教学;策略

一、巧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思维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更影响着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未来发展。为此,教师需要精心构建问题情境,借助富有启迪性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引领他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以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展开思考。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在古代,没有现代的称重工具,人们是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曹冲用了什么方法来称象?这个方法为什么能成功?”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和智慧。然后,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现在让你来称一头大象,你会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构建的问题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审美引导,提升审美感知

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审美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超越了单纯的美学知识传授,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欣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通过细致入微的审美引导,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欣赏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描绘和奇幻的想象,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篇课文的审美价值,加强学生的审美引导。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的壮美景色,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中对黄山奇石的细腻描写,如“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韵律美和自然美的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画笔或彩泥等材料,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黄山奇石,以此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探索文化精髓,激发文化自信与传承

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中的文化精髓,从而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传承的使命感。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我们民族历史、智慧和精神的宝贵遗产。

以二年级下册的《村居》一课为例,这首古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乡村之中。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古诗内容,向学生介绍乡村生活的特点和传统习俗,如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由来和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笔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感知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古诗内容,还能在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全面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四、融合多元教学手法,强化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如何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并融合多种教学手法,以打造一个既富有吸引力又高效的学习环境。

以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秋天的雨景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秋雨带来的凉爽与美丽,以此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活动,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秋雨的神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创造性的书面作业。例如,让学生以“我眼中的秋雨”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对秋雨的感受和想象。此种作业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审美引导的加强、文化精髓的探索以及多元教学手法的融合,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感知、文化自信和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这些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也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我们需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子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新课程,2023,(21):145-147.

[2]于文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天津教育,2024,(23):161-163.

[3]辛克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7):174-17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