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胡雯雯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逐渐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课程地位尤其尴尬。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育尤为关键。因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环境下,重新思考和定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尤为重要的。对此,本文深入地探讨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
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基于不同专业和方向合理甄选教学内容,比如旅游专业注重口语的交际训练;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掌握口语表达;机电和计算机等技术性强的专业,则对口语和写作的要求比较低。尽管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把握要点,将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路,常常忽略职业中等专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过分强调文学作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技能,沿用普高语文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模式单一
在多数职业院校中,教师开展语文教学仍然沿用传统讲授法,教学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比较死板,缺乏课堂互动沟通,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创新。学生本身文化知识薄弱,加之语文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掌握困难,知识运用能力较差,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考核方式局限
目前多数语文教师都会选择试卷考试的方式,最终以分数高低进行学习效果排名,只有少数教师会期末试卷结合平时作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熟记知识的多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即使是试卷考试,其知识检测度低,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自主命题或教研组出题,有的教师会参考网络试题库和普通中学试题,试题大多与课本知识有关。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及格率的控制会使试卷难度降低,教师增加试卷透明度来保证及格率。这样,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考核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不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1.优化改良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优化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教材编写要以职业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科大纲要求为依据,并基于学生的实际文化需要和就业需求来编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规律,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特色。因此语文教材的编订,可依据《大纲》要求,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比如,将行业文化及职业素养融入到语文教材中,包括阅读理解训练、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口语技能训练和附录(传统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还可为学生推荐合适书籍、报刊。做到语文学习切合学生专业发展和人文素养提高,使教材做到实用有效。比如在写作模块中,金融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他们的金融应用写作和商务写作课程,求职信等;对于CNC、计算机和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适当加入应用程序编写课程,劳动合同等。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加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就业。
2.改革语文教学方式与方法
语文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其教育目标仍要落实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可采取各种方式,如采用学生喜欢的角色扮演学习方式,或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充实知识面,让其从书本、网络、报刊等媒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意识,增强语文综合能力。此外,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迅速,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有效充实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预先收集相关的影视素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待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可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视频与阅读相结合,他们很快地掌握了鸿门宴的前因后果。这样,借助微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帮助其轻松地学习课文。
3.语文课程教学考核注重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年龄心理和学习能力等原因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其基础知识较弱,语文素养不高,特别在文字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缺少耐心和动力。鉴于此应在了解学情和学生特点基础上与学生专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也关注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不以知识掌握多少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优劣,以此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语文课程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结果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馈,其评价内容也应包含多个维度,突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过程、情感”进行多方面评价,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成果判断成绩的模式,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中职语文课程在促进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适应就业和继续学习为目标,因此考核评价应包含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能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和通用职业能力。试卷考试写作中应用文写作具有代表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是考核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增强语文学习的参与度。这种考核一方面不局限于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利用多种手段获取知识搜集整理的能力,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端正语文学习态度。考核中关注学生与语文相关的通用职业能力和素养发现并解决问题,自尊自信具有一定应变能力,团结协作和组内领导能力。考核评价不再以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数量评价学生优劣,而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加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职业发展需求,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相关职业能力,以推动素质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
总之,语文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有着其它专业技能课程无可替代的必要性,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要想彻底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理应符合职业教育需求,基于职业核心和培养的语文教学较为适合培养人才的实际,即应在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和现有学习基础之上,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策略,不仅需要基础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适应专业发展和就业创业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晗.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8):123-124.
[2]陶璇. 新时期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路径[J]. 职业,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