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余星辉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杨柳初级中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掌握程度。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当前,初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初中学生还处于具体操作阶段,需要通过大量观察、操作来建构数学概念,对抽象数学符号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这一特点,过早地大量加入抽象的数学符号,使简单的算数运算变得复杂抽象,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还有的教师直接设置较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上述情况表明,初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存在脱节,需要引起重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逐步过渡到符号运算,实现教学内容与认知发展的统一。
一、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意义所在
新课改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强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要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能力。其次,新课改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再次,新课改设置了专门的道德与法治、生活与实践等课程。这些都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理性思维、价值判断、社会责任感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数学思维
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讲解例题、习题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为提高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巩固,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数学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鼓励积极思考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环境非常重要。教师应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无压力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积极、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多动脑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多动脑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并验证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特性,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知识,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长期以来,教师过分注重课程进度,追求速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长时间处于快速教学的状态下,学生也会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主地参与活动,主动地探索课程的知识。
(四)引入教学工具,直观学习抽象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对初中生来说理解难度过高,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当采取赋予数学教学趣味性的特点,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环节,并在其中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具,以使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实数》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就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预习课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更多样化的素材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由此,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把握认知规律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教师应把握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熟悉程度、对正数负数可能存在疑惑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再观察两者之间的特点和区别,最后引入正数负数的做题思路。最后,教师再设置适量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正数负数的掌握程度。
总之,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按照其要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深耕探索、不断努力,这样才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