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高段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王娟
德阳市罗江区天台路小学校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了当前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高段数学创新教学的原则
(一)寓教于乐的原则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或情境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三)多元化教学的原则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高段数学创新教学需要遵循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多元化教学等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高段数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一)实施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当今学生压力过大,“双减”政策呼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追求“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实现高质量教学。教育游戏符合学生天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倡“趣味、开放、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摆脱照本宣科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感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例如,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段,学生开始学习分数运算和应用题等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比较复杂和抽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分数运算大挑战”的游戏。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分数运算的题目,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等,并将其制作成游戏卡片。然后,教师将这些卡片打乱顺序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挑选卡片,尝试进行分数运算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和技巧,如何准确地进行分数运算等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提示和帮助,如介绍一些基本的分数运算定理和规则,引导学生们发现分数运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运算和应用题等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使课堂具有“数学味”,又不失“生活味”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和形成,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课堂具有“数学味”,又不失“生活味”。
例如,学习“百分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如商品打折、银行利率等,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一些百分数的例子,并尝试用百分数来描述这些例子。
又如,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水杯等,并尝试用绳子或软尺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应用价值。
再比如,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比例实例,如地图比例尺、照片缩放等,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比例的例子,并尝试用比例来解决一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提升作业品质,实现减负增效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影响下,部分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和参加各种辅导课程,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双减”政策提出了作业管理的10条要求,推动作业设计改革。
首先,为了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型、生活型、操作型、实践型等多样化作业形式,降低传统纸质作业的占比。例如,在“比例尺”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实践型作业:“请同学们利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并标注出主要的地标和建筑。”这样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其次,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具有差异性的作业设计方案,以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百分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水平,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他们掌握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第二层是针对中等生,让他们完成一些稍有难度的百分数计算题;第三层是针对学优生,让他们探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折扣、利率等。
通过灵活的教学安排和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教师可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惠珍."双减"政策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22(7):80-82.
[2]黄绿青. 试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1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