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下达,构建高效课堂,无疑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每位教师共同追逐的目标。如何上好美术课,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摆在美术教师眼前的难题。开设美术课程,实质上也是为了强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利用美术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和动手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DOI
作者廖秀丽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廖秀丽

仁寿县龙正镇小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下达,构建高效课堂,无疑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每位教师共同追逐的目标。如何上好美术课,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摆在美术教师眼前的难题。开设美术课程,实质上也是为了强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利用美术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和动手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的美术课现状,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课堂的建构。基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作机会、空间,激发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从美术课程中感受美术活动的趣味。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其中,紧扣教材和不拘形式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紧扣教材是指教师要紧密结合所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而不拘形式则是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组织绘画比赛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或画册,了解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和创作过程,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尝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情绪波动,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紧扣教材和不拘形式相结合,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培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完善,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小学美术对于发散小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各教育界对小学美术也开始重点关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憧憬和接收能力。美术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宽阔的视野,帮助小学生理解、体会美术作品的真实意义所在以及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灵感和内心世界的情感。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到美术的颜色和画面,还可以让学生多方位更全面地体会作品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画画,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具备教育主导者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创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充实课堂内容,链接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翱翔于知识海洋,掌握美术课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某些专业的教学平台、网站上下载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拓展课程内容。必要时,利用思维导图来丰盈教学内容。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必须明白本节课中的美术要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反思问题。结合构建的思维导图,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例如,教学《我的花园》这节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可以展现各类花园,让学生认真地观看。展示时,教师要适时地勾勒出花园中某些重要的结构要素,让学生明白绘画中有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行尝试绘画,为他们留出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心目中的花园模样。绘画完毕后,教师要引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说说花园中的要素,自己是如何绘画的。从示范--思考--绘画--分享建立一套一体化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绘画思维和基本图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作业评价进行因材施教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开展作业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还可制定量化评价表,对学生作业进行有侧重的评价,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方便学生进行作品改进,提高学生参与作品评价积极性。教师还要学会用直观的眼界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方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例如,设计《动物的花衣裳》内容时,教师可设定如下作品评价标准:1.作品当中是否展现出动物形态?2.动物花衣裳主题是否在作品中突出展现?3.作品有没有呈现出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要在空白处写上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时候有一个参考标准。对于美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待其作品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其增加作品艺术感,发挥学生想象力;针对美术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基础能力训练,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创作,同时保证作品内容完整。

总之,在当今社会,美术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应顺应时代改变,多创新教学,帮助小学生奠定一个稳固的美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扬.“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5):136-138.
  2. 姚莉.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3):0065-0067.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