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动态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研究
林清波
福建省晋江市潘径中学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标的推行,越来越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主动性,不仅仅去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还要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对初中生来说,在学习数学这门科目时会存在一些难度,因为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还是很重要的。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用动态分层走班制去开展教学,利于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本文将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动态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动态分层走班教学
引言:所谓的“分层走班教学”,指的是在不对原有的教学行政班进行干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以自己目前的知识基础及对各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为依据,选择对应的各个级别的教学班进行授课,这是一种不固定班级,具有流动性的学习方式。实施“走班”方式的中学数学课堂,实施“走班”方式的重点在于实施因材施教,而实施“走班”方式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设置教学目标。文章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探讨了在课堂中,教师应怎样为各层级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体现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在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方面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如果要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要求的话,就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擅长该科目的学生会学的越来越好,而对该科目不太擅长的学生则会出现厌学和偏科的状况。这一问题在初中数学这一科目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来说难度较高,并且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有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而会变得迷茫和畏惧。那么为了使动态分层走班教学制,能够在初中数学科目当中得到很好的实践,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当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同时,应当把不同班级当中的教学目标向学生进行公示,由学生根据自身当前数学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比如说,在对《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进行学习时,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分为A+、A层、B层三个班,A+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问题,A层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解一元一次方程,而B层班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以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当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进度,让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听课而有所收获,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策略必须分层
既然已经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进度,以及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动态分层走班教学,那么就一定要注重在不同班级当中,教师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策略的分层。因为处在不同进度班级当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态度是存在不同的,不能够完全的按照同一种教学方式去对他们开展教学,而是要根据不同班级上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运用、认知和理解方面的差异,去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的目的,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以“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为例,这一节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并能应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教学内容是:(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符号说明;(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AA、AA、SAS;(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分层教学的效果,本次课程的教学策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基础层次:教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具体图形来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符号说明。例如,展示两组相似三角形并让学生研究其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记住其符号“∽”。
(2) 中等层次:在此部分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之一——AAA法。这一步骤需要教师展示易于比较大小和判断是否“等腰”、“等边”的数值不等式,并让学生模仿演练。例如,“若两角分别相等,则对边成比例”这一数值不等式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使用AAA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3) 高阶层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引导学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探索城市规划中建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通过图形和数值计算得到正确答案。
为保证教学效果,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且有效。(1) 模拟演练法:应用于AAA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展示几组不同的三角形,并让学生模仿进行判定。(2) 数值计算法:在高阶层次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综合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数值计算处理。(3) 观察启发法: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从直觉和简单观察出发理解概念、掌握知识点。
为检验教学效果,课后将采取以下教学评价方法:(1) 作业评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及正确率对其进行评分。(2) 知识问答:以简单的应用题和知识点问答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综合测评:在一定时间内,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分层教学策略,将初中数学中复杂且抽象的知识点相似三角形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且注重突出几何图形和数学语言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三、作业开展梯度分层设计
课后作业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今天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在采取了动态分层走班教学制后,也要注意去对课后作业开展梯度分层设计。这一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作业的难易度和作业量上,通过这两方面的设计去满足不同程度和层次班级学生们的需求,以此来使课后作业的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接受程度上所存在的差异,因此会使作业的质量降低,因为学生在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题目时,有的会从网上搜索答案,而有的则直接抄写同学的答案,这样就会使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
比如说教师在对二次函数这一章节进行作业的布置时,A+班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让学生做一些可以巩固基础的题型,还应当布置一些能够拓展他们能力的题,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而A层班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当着重的去布置巩固学生基础的题目,让其进行练习;B层班学生也应当去练习巩固基础的题型,但是题量要少于A层班学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展开教学,采用了动态分层走班教学制,本文也对初中数学动态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研究,相信可以为其真正的落实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