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索

摘要 【摘要】摘要:生活是一本无尽的教科书,每一处都蕴藏着科学的奥秘。基于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一种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它鼓励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基于生活,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启发性和实用性,从而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引领他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科学的魅力。
DOI
作者高瑞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0月20期
出版日期2023-12-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索

作者姓名:高瑞伟   

作者单位:贵阳市乌当区为明春天实验小学 邮政编码:550018

摘要:生活是一本无尽的教科书,每一处都蕴藏着科学的奥秘。基于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一种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它鼓励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基于生活,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启发性和实用性,从而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引领他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科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一、课堂导入环节生活化

课堂导入环节是小学科学教学的起点,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实践与体验,因此,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科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变得触手可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日常生活背景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物体的浮沉”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洗澡或游泳时的体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浮起,而有些物体则下沉。通过这一生活化的提问,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经验,对于“物体的浮沉”这一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金属、塑料玩具等,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与生活紧密相连,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天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事物的内在原理。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水和空气”这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我们有两个瓶子,A瓶充满了空气,B瓶装满了水。如果我们向A瓶里再注入空气,向B瓶里再加入水,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A瓶不能再注入空气,否则会爆炸;有的认为B瓶不能再加水,否则水会溢出。为了验证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结果会发现A瓶仍然可以注入一些空气,而B瓶的水确实会溢出。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会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例如,“为什么A瓶还可以加入空气,而B瓶的水却溢出了?”也有学生会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的空间虽然较大,但仍然可以被压缩。”……如此,合理创设生活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如空气的可压缩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思考与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教师可能无法完整展示所有实验过程。这样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优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观察和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变化”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情境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中或学校种植植物的经历,并让他们分享他们对于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感受。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们是否有想过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展示植物生长变化的多媒体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包括真实生活中植物从种子萌发、扎根、生长、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观看这些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为了进一步增强生活化情境的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种植一颗植物,并让他们亲自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拍照或视频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加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践行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评价,从而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了更好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转变评价方式,采用生活化评价模式。此种模式着重评价学生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要参考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又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结合。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其次,通过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对科学课程的开放性问题,了解他们的观点和认知。同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和独特观点,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测验,可包括口试、笔试和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例如,学习“污水和污水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观察学校周围水域,分析水样,比较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差异,作为生活化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这种实践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污染,并应用知识。评价关注实践和环保意识,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提升知识点应用,激发环保意识。生活化教学评价更准确评估学习成果和素养,推动全面发展。

结语:让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收集真实的生活素材,并将其融入到科学课堂中。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课堂就会焕发出生活的色彩与活力,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知识,而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生活就像一股活水,滋润着科学的种子,让它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滕国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22(25):95-96.DOI:10.16704/j.cnki.hxjs.2022.25.026.

[2]徐晓庆.基于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索[J].山西教育(教学),2023(05):53-5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