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朱保兰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湾西小学233400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五育并举已成为引领潮流的理念。它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齐头并进,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五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成为实现五育并举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融合实践,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融合
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内涵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五育并举”理念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五育的均衡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并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
(一)整合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这意味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确保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音乐学科为例,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音乐赏析相结合,如通过赏析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理素质。这种融合实践不仅体现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体验。
(二)优化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得以渗透融合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最佳“心理场”
在“五育并举”的视域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最佳的“心理场”,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将其融入学科教学中。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五育并举”的视域下,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得以渗透。
其次,创设最佳的“心理场”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手段。这个“心理场”应该是一个安全、开放、积极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关爱与温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让学生体会成功,培养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们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了难度不同的任务或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例如,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课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组进行不同的篮球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基本的运球和投篮训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更加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和比赛实战演练。通过不同难度的任务或活动,教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内容的融合点
在“五育并举”的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关键任务。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能促进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例如,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感世界,促进心育与美育的融合。再比如,生物教学中涉及的生理学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机融合。
(四)丰富教学形式,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融入课堂教学
在“五育并举”的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应当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运用行为训练、系统脱敏、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其融入学科教学的教学形式中,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系统脱敏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对某些学科或学习任务的恐惧和焦虑。对于害怕数学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从简单的数学题目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并克服对数学的恐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科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有机融合。另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认知疗法来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认知偏差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对于认为自己无法学好某一学科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并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和努力,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融入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全面考虑和实施,以充分发挥融合作用,真正实现培养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同时,应继续探索更多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侯健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 2022(3):55-57.
[2]陈思涵.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2023,(0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