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开的“花儿”同样鲜丽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贡文娟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4年 1月第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迟开的“花儿”同样鲜

贡文娟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分析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

对学困生因材施教

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

     、对学困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爱心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来源:**Z*X*X*K]

、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赏识学困生的闪光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肯定,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学困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学困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学困生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给与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要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还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学困生介绍经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当学困生遭遇挫折、学习退步时,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行。 

、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学困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学困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转化学困生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还要讲究方法和艺术。只要教育得法,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迟开的“花儿”同样艳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