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摘要】摘要:初中生很容易意气用事,或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甚至导致犯罪事件,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主要阵地,借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来自成长或生活上的压力,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DOI
作者苟业琴
出处《中国教师》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2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苟业琴

长宁县井江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摘要:初中生很容易意气用事,或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甚至导致犯罪事件,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主要阵地,借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来自成长或生活上的压力,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在校门之外,社会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复杂,生活节奏的加快甚至使人们的心理悄然发生变化[1]。初中生的年纪是像花儿一样灿烂,在这样的时期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在青春期,男女生女们生理发展迅速,如果不帮助学生正视生理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是完善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中考升学压力,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心态,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律知识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由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殊性,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2]

(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要注重学生心理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将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到更多心理教育知识,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找准渗透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情感内容有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精准实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建丰富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结合生活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了解,渗透心理教学元素,创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始初期,可以先开展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逐渐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争取引发学生的共鸣。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重点讲解教材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并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思考找到自我。我在课堂中教育学生,有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不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将学生变成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机器,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3]

例如,“发现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由于青春期带来的心理上、生理上的变化都是十分正常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事情,提升对自我认知的关注度。为了学生对自己能有更清晰的认知,我开展了一个“写下我的愿望”小活动,我为每个学生分发了自己你课前精心制作的纸片,让学生在纸上填写:今天的我会?未来的我会?让学生尽情的描绘理想中的自我,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又如,在课上我还引入了最近很火的网络热词“躺平”,并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这一词语。总之,在教材中精准找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学生都得到了自己成长的收获。

(二)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教育结合对教师有很高要求,必须对两者教育有全面了解和一定研究,明确区别与联系性,找准切入点,坚持以生为本,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努力。两种教育结合在方法上要创新,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借鉴对分课堂理论,在教育元素融合中可将课堂分为三个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可进行讲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初步认识,紧接着组织交流和探讨,重在学生内化吸收,最后一个流程要牵引到现实中,确保知行统一。课堂必须要与讨论与探究为主,师生、生生进行多边互动,运用所学思政与心理知识,最终使其明确应该怎样自我反思和完善。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元素融合要可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或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中现象与问题做法,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从中分析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法律政治方面问题。教育中运用典型案例,搭设交流和探究平台,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掌握案例中人物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依据所学,说说应如何规避和消除,使其通过探究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也可在教学中引入热点话题,从心理、公德、法律等方面分析,强化其认识。

实际教育中可进行专题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心理与思想等方面,分享个人的见解与认识,相互促进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思想认知的拓展,明确问题本质,进而有效预防和纠正存在问题思想与心理,达到自我纠正与调整的效果。

两种教育元素结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认识,强化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蚀与影响,也能有效避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出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境界提升,可有效减少心理问题,解决心理矛盾。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受多重因素影响,学生存在智力差异、心理健康差异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时,不仅要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还要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认知能力强弱进行科学评价。很多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在评价时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否则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学生实行鼓励式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有促进作用。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多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心理品质是否健全等等。教师要摒弃传统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将评价方式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可以引进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家长评价模式。多元化评价方式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

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知识,深化知识,感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与魅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学习形成健康阳光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施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10):225.

[2]任保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4):120-121.

[3]赵永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家长,2019(20):8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