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重建

摘要 【摘要】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新课标针对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的达成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质量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新的背景下有了新的需求。课程区域推进中只要能遵循课程特性和学段特点,建构起多维立体、多元发展并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就能“倒逼”这门兼职课程的推进,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促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
DOI
作者余朝利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重建

余朝利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400030

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新课标针对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的达成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质量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新的背景下有了新的需求。课程区域推进中只要能遵循课程特性和学段特点,建构起多维立体、多元发展并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就能“倒逼”这门兼职课程的推进,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促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指向素养;建构;新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伴随“双新”出台,各学科的课标都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曾经做过学业质量评价方面的多种探索,然而都没有形成具体、完整可行的权威的课程评价体系。笔者提出观点:既然课标明确提出了新的学业质量标准,那么重新拿起“评价指挥棒”,遵循课程特性和学段特点,建构起多维立体、多元发展并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就能倒逼这门兼职课程的推进,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促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推进呼唤新的评价。

一、重建品德素养评价的意义价值

首先,重构评价体系能实现区域顶层设计,指导学校课程推进。评价是区域课程推进的总指挥棒。只有区域顶层建立了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对基层学校课程实施的“管----评”。从而对后续学的发展、教的改进提供依据,为人才选拔或者升学进阶提供德性指标参考,并由此达成课标中的“以评促学”。

其次,评价逆向先行能助推“导学评”一体化。  评一体化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本身就是要求逆向设计、评价先行,只有评价的不缺席才能衡量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并由此达成课标中的“以评促教”。

第三,重构评价体系能夯实学段目标,为大中小建设提供支撑。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19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又对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和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培养对象和要求不同,但要依据总体目标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才能形成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小学阶段主要目标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中学分两段段重在“,初中打牢思想础”,高中点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那么,小学段的思政课究竟是否如期达到学段要求,也需要评价的参与。

既然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推进呼唤新的评价,那新评价长什么样子呢?我们通过以下探究进行描摹。

二、重建品德素养评价的样态描摹

(一)新的品德素养评价应该是指向素养上升的。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三个重要的方面。知识可教,素养不可教,知识易评,素养难评。而德法素养往往也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整体统一和螺旋上升,由此推出新的评价必须是指向素养提升的。

(二)新的品德素养评价应该多维立体的。

新课标对学业质量分学段进行了描述,同时对课程评价内容也做了明确。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要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

(三)新的品德素养评价应该是多元发展的。

新课标的评价由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试,扩展为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成长资料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法以全面获取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方法的多元导致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尺度的多元以及评价渠道的多元。除了这样横向的多元之外我们还从评价环节的研究中发现纵向的多元。总体而言新评价呈现的特点是从道德认知评价转向核心素养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从一考定评价,到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三、怎样建构新的品德素养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区域教研我们可以从能做的地方开始,基于现实、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第一、科学性原则。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着眼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养成,明确小学低中高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学习目标, 精选内容,系统设计,确保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作业的表述应准确、具体,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德性成长规律,确保方向性、思想性与实践性。

第二、统筹性原则。纵向有梯度、横向有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要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控制总量。鼓励依据教材编写特点设计单元整合作业或阶梯作业,体现同主题不同年段的螺旋上升;主动与其他学科沟通协调,与学校德育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等内容有机融合,避免设计重复作业、机械作业。

第三、综合性原则。基于课程性质与学科特点,合理设计多维度作业。应创新形式, 设计学科实践性、探究性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应拓展时空,设计课前研学类、课中体验类、课后行为实践类作业;应关注发展,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养成。

第四、多元性原则。设计作业中倡导开放、多元、整体的观念。评价主体多元, 既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相关人员广泛参与;评价尺度多元,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渠道多元,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或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通过作业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他们健康、自信地成长。

 综上述,新课标的出台将学业质量和评价的内容、方式等都有了明确,为学生学德、教师教学、学校课程推进以及区域课程管理都提出明确的评价和引导方向。只要我们充分认识新的评价意义,循着新评价的轮廓去探索新的评价体系建构,就不仅能有“想得到的美丽”、“看得到的风景”,还能有“走得到的景点”,从而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担起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学业质量评价引导“教学评”改革[J].《中国教育》2022-06-17

[2]“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25期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