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巧应用,教学出高效——双减下小学数学教材的用法探索
罗玲
西昌市第十二小学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615000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贯彻落实双减的思想,教师需要进一步开发教材的教育价值,让教与学都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实现提质增效。鉴于此,本文中从用好插图资源、用好“综合与实践”、用好“你知道吗”以及用好德育内容四个角度来对双减下小学数学教材的用法展开了一番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教材
引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而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引导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需要。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灌输、忽视数学文化挖掘等问题,导致教学的教育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面对双减向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当全面审视教材的教育价值,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发利用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1]。
一、用好插图资源,提升探索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以具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的年龄阶段,因此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也十分重视插图的设计,包括单元导入课的插图、新授课的插图、练习部分的插图等等。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插图的使用,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熟悉、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过程中,教材上给出了插图如下图:
我从教材上的插图出发,采取了情景创设的手段: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手里面的教材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很快发现自己还不能很好地说出来,但是紧接着就想到可以使用参照物的方式来进行描述,于是我再让学生想一想用一角硬币和一元硬币来进行测量。之后,我再对学生说道:“大家刚才都得到了结论,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测出来了11个一角硬币的长度,有的学生测出来了8个一元硬币的长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很快想到了是因为参照物不同,这样,就让学生意识到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去了解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且和学生一起来观察尺子,之后还引导在学生实际动手去进行测量,从而让学生一步步地理解长度单位。这样,通过以教材上的插图为基础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可以将静态的图画转化成为鲜活的实践活动,可以让教材插图的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索动机[2]。
总之,插图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插图的价值,通过创设情景、适当删除插图、引导学生应用插图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教材使用体验,让学生真正养成使用教材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用好“综合与实践”,丰富课后体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专门设置了“综合与实践”的板块,这一板块中的内容和传统的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要用好“综合与实践”中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制作活动日历》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序性,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巩固年月日等知识,学会灵活地使用知识。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专门的活动,使用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日历,让学生去发现这些日历之间的区别,并且引导学生去分析日历对生活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日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从而引起学生的动手制作兴趣。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去讨论如何可以制作出来一个日历,从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想到基本的方法。之后,我则将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动手进行实践,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准备的材料来制作一个日历。并且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找准自己的目标,想一想自己是想给自己制作一个日历,还是给家人、朋友等制作日历,从而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制作,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实践潜能。这样,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展开综合实践,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3]。
三、用好“你知道吗”,发展数学思维
“你知道吗”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上的一个特色栏目,其中涉及到了诸多的数学文化,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开阔的目光,更好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去学习。“你知道吗”板块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去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减负增效的落实。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你知道吗”栏目的使用。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有关于指南针发明和演变的相关文化,这一数学文化的引入是建立在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知识有着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使用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接下来再根据视频当中的信息,引导学生重点去分析指南针这一发明,让学生顺势了解“南”这个方向,从而让学生在历史的帮助下获得学习上的突破口,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师要对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栏目的编写意图形成正确的理解,借助数学文化的引入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四、用好德育内容,促进全面成长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推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要运用好双减带来的优势,加快数学课程和德育之间的整合,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着很多的德育资源,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数学德育教育的立足点。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结合教材上内容的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对学生说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听说过这句话的学生很快就回答了上来,其他学生也在这些学生的帮助下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明白了这句话是在诠释规矩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再向学生介绍古人总结出的圆的特征: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体验来翻译这句话,了解古人探索出的圆的特征。这样,通过使用古人的话来进行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伟大之处,实现德育的效果。
结语: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教材的使用价值,采取恰当的做法来开发教材,让教材中的知识、思想、文化等可以全面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接受到科学的教育,落实双减提出的提质增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雪梅. “双减”背景下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习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699/d.cnki.ghbmt.2022.000493.
[2]陈荔青.用新用活小学数学教材——“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浅析[J].平安校园,2022(03):47-50.
[3]杨倩.“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方式[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