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 的创新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出版日期2023-08-0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究

第一作者 王赞  第二作者赵庆华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邮政编码2502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现状

1.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党团班管理协作体系中,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由于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联系与统筹协调,导致管理效率不高。同时,管理制度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制度文件缺乏具体和详细的落实细则,管理主体间执行相对独立,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此外,一些育人活动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导致育人基地使用不规范,管理流程不完善,安全性不足等问题。

2.育人活动不够丰富多彩

目前,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的育人活动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一些育人活动缺少实际意义,没有根据学生需求的特点开展,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效果不明显。此外,一些育人活动主题不够新颖,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度不高。

3.信息化程度不够高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化需求。一些学生信息和数据管理不规范,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不全面,影响了学生资料的安全和学生手册使用的效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措施

1.转变组织管理观念,推进组织协同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需要更新组织管理观念,实现组织协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依托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管理理念,推进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在组织体制上,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积极发挥党员和班团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使党团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以党建带团建,实现党团班协同育人,积极创建优良班风学风。为了保证党团班协同育人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当完善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组织架构,建立起党委、团委、班主任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同时,按专业纵向设置本科生党支部,使党支部始终涵盖同专业的所有班级,并在低年级班级成立党小组,既有利于党支部的稳定与连续,又有利于按照专业开展党建、党员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小组的成员可以以辅导员助理或班主任助理的身份辅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团支部和班级建设,也可以入党联系人的身份对团员开展人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开展主题团日和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转变组织管理观念,推进组织协同,高校可以建立起健全的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2.通过数据协同驱动的管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线下”和“线上”两个主体的模式发展。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应该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既包含了线下定期的例会,也包含了线上交流平台,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党团班的"一体两翼"格局,即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班委会为支撑,协同育人。

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协同,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党团班学生干部应当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数据协同驱动”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优势,通过一个系统化的网上管理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该管理模式既可以在校园内实现数据、应用、服务的联通,又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学生群体(个人)的意识形态行为变化进行动态捕捉、预警,实现对其意识形态行为的可视化描述,从而进一步优化其思政的内容供给,提高高校网络德育的质量。

党支部(党小组)应当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做党的指导思想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把自身建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为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把握好方向,提高工作的高度。要实现班团数据的协同,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时候悬挂党旗,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时候悬挂团旗,在通过班级QQ群等线上途径发布通知时,要对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区分并分类通知,明确通知的目标人群,有效地处理有关的学生事务。

3.建立环境协同机制,统筹协同育人教育合力

要想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并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构建起一个环境协同机制,对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进行统筹。党团与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完成“人”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来为高校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在进行顶层意识形态设计时,应该严格遵循思政工作的一贯要求和大学生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的权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线上线下结合、专业与兴趣结合、社团与组织结合等,来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育人要素共享、优势集聚和效果督查,最终达到统筹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其次,还可以推进一些具有特色的育人平台,如"书记和院长友约"、"‘扬帆起航’特色成长辅导室"、"三大道德答辩体系"等,建立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两网一微一云 N群"的互联网党建平台,加强党团班三级组织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有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大学生的过程培养不留真空地带。最后,应该组建"师生思政育人宣讲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宣讲,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些文化精髓,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对学生群体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形成环境协同机制,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究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推进,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出更加适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训兵,黄新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28-30.

[2]梁芯箔.“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团共建的强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2):225.

[3]于涛,王璐.依托“互联网+”拓展高校党团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8):34-3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