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学科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究
赵小光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6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大力推动学校的课程思政。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涵盖的范围很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滋养元素,因而在中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职教师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深入发掘历史类课程思政资源,建立健全思政建设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应。
关键词:中职历史;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一、中职历史学科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的落实是时代教育的呼唤,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中职历史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当前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它是思政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历史学科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加强自身的建设,这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进步,只有思想跟上时代的潮流,发展的轨迹,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时代发展的标准。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觉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足,不仅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就业的情况,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而且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人员的招聘,不仅仅是更具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力及文化水平,还关注人员的思想政治活动,重视人员的道德和品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有着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在中职历史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中职历史学科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中职历史课中有许多讲述抗战、民族、国家知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职历史课中,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历史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爱国故事为着力点,以点带面,将爱国故事的感召力最大限度的进行放大,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爱国故事的感人事迹学习,增强对国家的认知,从而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讲解“多民族政权并立”时, 老师着重介绍抗金名将岳飞,让同学们查阅课余资料,了解岳飞抗金的事迹,体悟岳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收复故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课后设计拓展环节,向学生展示两宋时期相互交融的政治、经济、文化,使他们了解到互通有无、各族和睦相处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各国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非常重视,各国虽然有自己的国情和教育方式,但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却是一致的。可以说,各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都会充分发掘和发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国家有许多令人崇敬的爱国人士,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甲午军魂邓世昌、 维新烈士谭嗣苘、巾帼英雄秋瑾和江姐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楷模,他们的英雄事迹不但会感染到学生,也会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让其爱国之心得到升华。
(二)运用问题导学法,渗透思政教育
在以往教育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历史教育多以输入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法以教师为主体,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及探究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渗透思政教育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优化教学,主体立足于学生,基于教学内容来采取问题导学法,以达到以问促学的教学目的,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在问题的驱使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使他们深入感受了历史学习中的德育思想,加强其思政教育的体验。
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利用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的追求与革命历程的回顾,引导学生思考,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为此,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孙中山先生毕生所追求的梦想是什么?你从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轨迹中悟出什么了吗,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吗?生1: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实现三民主义。生2:虽然孙中山先生一生遭遇多次的失败,但他不屈不挠,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生3: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不经历失败与挫折的,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失败和挫折打垮了,从此一蹶不振。……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也要学习孙先生的精神,做到坚定信心,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样,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优化学科思政评价体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课程思政强化评价机制上,结合中职历史课程特色,根据当下形势与时事热点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手段强调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每个单元的课程设计都应该将德育与思政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明确。从育人角度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历史教育进行融合,力求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中职历史育人评价系统,从源头、目标、过程等方面着眼于教学品质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中,要考虑到历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程度;在课程评估标准方面,以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强化为评判标准,以教学过程评价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终极任务。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中,建立了师生双向评分体系,以考察学生对老师讲课方法的满意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价值观的践行趋向。
参考文献:
[1]方彦. 中职历史学科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J]. 亚太教育, 2022(17):3.
[2]孙亭亭. 浅谈思政教育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和策略[J]. 广东教育:职教, 2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