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分析
钟国英
南宁市上林县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5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创新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创新教育
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其它科目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加强,这也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使用教学技巧外,更要注重创新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能否配合教师教学,常常由学生的主观情感来决定,这给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尽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渗透不够深入。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对学生的答案,或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否定,只会根据标准答案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在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时,常常只是按部就班地套用,缺少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结合,这就导致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2、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策略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不同学习技巧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提供支撑。通过在教学设计中融合多种教学技能,丰富学生体验,既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必要途径,也是保证预设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所以,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和创新教学实施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在对学情进行全面的理解后,才能实现丰富有趣、鲜活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在学、思、用等体验中,对阅读、写作和表达技能进行深层内化,并利用这些技能进行语文学习。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感知和鉴赏来理解语文的含义和魅力,从而真正地创造出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并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撑。比如,在《桃花源记》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开始,布置一系列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在工具书、网络等帮助下,自学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的文言句。然后,进行提问:为何在如此优美的风景中,作者会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而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为创新教育的渗透提供一个平台。
2、丰富阅读内容,提升人文品质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已经渐渐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来充实课堂,将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融合,这样就可以减少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作品的内涵,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逐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比较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内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其中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身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纪念白求恩同志》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那个时候的背景以及文字中的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理清思绪去探索作者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从而掌握写作的技巧,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友人为何能够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出其创新能力,培养出一种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能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3、创新实践中获得认知潜能开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所以,在实施教学引导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到最大,利用合作学习、任务驱动、问题诱导等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内化各种学习技能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特别是在创新教育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理解力会随着其感知和体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语文创新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比如,在《社戏》一课中,教师可以把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情实感作为依托,组织学生在泛读、速读、精读中揣摩作者对各种情节的描述,并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去思考:为何作家会说“十一二岁是他见过的最好的戏”?尽管整篇文章都说戏好,但为何没有详细描写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话剧等,通过分角色演绎,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反馈,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创新教育的角度为切入点,加强对语文教学技巧的指导。并将其与教学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和重点,以及在语文阅读、写作、表达等认知活动中需要发展的重要技能、素养、品质等方面进行整合,从多维度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活动驱动、问题启发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深入的实践,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的内化,并将其应用于解决许多实际的生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品质和素养,从而全面地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凡.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思考[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湖南省岳阳市经开区通海路中学;,2022:4.
[2]李青.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思考[J].考试周刊,2020,(6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