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学校策略研究
蓝卓奇
上林县澄泰初级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500
【摘要】在农村初中学校中,将这一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的作用。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教学计划,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和参与到这一传统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涉及民俗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本文将探讨“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学校策略研究。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农村;初中
【正文】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文化及其特色活动,如“三月三”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意义。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来说,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因此,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学校教育,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歌舞表演、祭祀祖先、赛马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也体现了学生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敬畏与热爱。将这一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二、农村初中学校融入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策略
2.1融入课堂教学
在农村初中学校,融入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通过将这一传统节日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入农村初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比如利用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作为课堂场景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在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介绍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选择有关壮族三月三的诗歌、歌曲、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来感受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安排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制作与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手工艺品或装饰物件,增加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技艺的认知和理解。组织师生走进当地壮族社区或村庄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在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中深入了解并感受壮族传统节日风情。
2.2开展实践活动
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壮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比如开展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舞蹈表演比赛,制作壮族传统手工艺品,举办传统民俗风情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壮族三月三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采访活动,走进农村社区、家庭了解当地乡土文化及老一辈人对壮族三月三的理解和传承方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农村社区风情和人文价值观念,更有利于挖掘、记录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并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文化持久稳定性保护与延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3营造校园文化
壮族三月三是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这一民俗活动包括了歌舞、击鼓、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间传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认同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学校还可以组织关于壮族三月三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民俗文化的魅力。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举办讲座,介绍“壮族三月三”的由来、意义及相关习俗,同时举办展览展示相关文物和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角落或展示区域,展示相关的书籍、图片、工艺品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中,编写相关教材和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了解这一民俗文化的背景
2.4推进家校合作
推进家校合作是融入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关键策略之一。学校可以邀请当地壮族长者或民间艺人到校讲座表演,让学生和家长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参与传统习俗的制作活动,如编织芦苇编、制作节令食品等,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学校以“壮族三月三”为题组织一场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一同参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也能够拉近师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体验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家校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线平台上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创建专门社交群体进行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并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覆盖教育体系各个环节。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营造和家校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应该继续加强这一工作的实施与推进,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艳."三月三"节日中的竹竿舞﹣﹣以武鸣县"三月三"为例[ J ].今日南国2008年2月(总第82期)
[2]李正勇.试论壮族歌圩的现代价值[ 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