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摘要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多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发展其核心素养。本文深入地探讨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
DOI
作者赵红梅
机构地区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5月第10期
出版日期2024-05-1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赵红梅   

 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一中学校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多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发展其核心素养。本文深入地探讨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

一、利用核心概念,深化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

生命观念,即是对生命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与抽象,它建立在实证基础上,涵盖了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等诸多观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概念是构建和深化生命观念的重要基石。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核心概念的学习与生命观念的构建紧密相连。例如,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中,学生通过学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可以深入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既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又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体现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完美统一。此外,在“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可以认识到生命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进而理解生命系统是趋于稳定和平衡的,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同时,光合作用的进化历程也展示了生命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核心概念,并以这些概念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念意识。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和判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从而理解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之一,它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细胞膜是如何实现物质的选择性通透的?不同的物质在通过细胞膜时会有怎样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不同的物质(如葡萄糖、离子、大分子等)作为实验对象,观察它们通过细胞膜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等,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和数量,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他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细胞膜的功能,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运用模拟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奥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光合作用”的学习为例,光合作用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生命体系中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然而,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复杂而抽象,学生难以直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模拟出叶绿体、阳光、水和二氧化碳等元素。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中各元素的互动和变化,可以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水的光解、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等过程。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光合作用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如何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等。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模拟实验中的条件,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来探究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想法。

通过这种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锻炼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操作,这些过程均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关注社会议题,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既是一门科学,又与日常生活和社会议题息息相关。高中生作为社会成员,应积极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深入探究其科学原理,这不仅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内容为例,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变异有时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对个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遗传病这一社会议题。通过要求学生提前收集遗传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遗传病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手段,还能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科学家们的付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田叶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36):73.

[2]张伟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12):47-49.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