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不仅是教师精准地讲授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科学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场景的方式,唤醒学生认知、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性;通过构建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有效性;通过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解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旨在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DOI
作者李参薇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李参薇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不仅是教师精准地讲授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科学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场景的方式,唤醒学生认知、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性;通过构建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有效性;通过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解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旨在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有效性教学是教师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认识有效性的本质,挖掘有效教学与学生、教学方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应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数学授课形式,让学生从情感上爱学,从知识上勤思,从方法上会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生活场景,增强学生操作实践有效性

在实操类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性场景,一是消除学生心理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抵触心理,二是实现学生生活经验、数学知识与数学实践内容的连接,使学生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转化固有的思维,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实践的有效性,实现数学学习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开展《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如下“买文具”实践问题让学生思考:小陈有100元,需要买如下学习工具:书包50元、计算器25元、圆珠笔10元。与此同时,教师准备出书包、计算机和圆珠笔,并通过“绘画”人民币的方式,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场景。此后,教师布置如下问题:小陈只能买一样,可以买对应商品的数量为多少?小陈买两种,可不可以?三种呢?请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说明原因。学生的答案如下:

购买一种物品的情况:两只书包(100÷50=2);四只计算器(100÷25=4);十支圆珠笔(100÷10=10);

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况:一个书包和两个计算机;一个书包和五根圆珠笔;两个计算器和五根圆珠笔

购买三种物品的情况:一个书包、一个计算器、一个圆珠笔,还余15元。

通过引入生活化场景,教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经验,并通过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性,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

二、创建合作模式,提高学生交流思考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尝试 其他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式,拓展学生的现有思维;还可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新的想法,探究新的问题解决路径,有效使学生的思考根据有多元性和综合性,实现学生思考的有效性。

例如,在开展“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角度思考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效解放学生的思考方向,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同一问题的解决思路,有效提高学生思考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出设如下题目:已知一个地面为等腰梯形的地面需要铺设瓷砖,请思考该地面铺设瓷砖的面积。已知该地面的上底为25公分,下底为75公分,高为25公分,求解需要铺设的瓷砖面积多大?此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讨论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的讨论结果如下:结果一,一位学生采用切割的方式,将等腰梯形切割成四个直角三角形,另一位学生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下,将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为50公分,宽为25公分的长方形;结果二,有的学生制作两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并将这两个等腰梯形组合成一个四边形,计算四边形的面积,并求得等腰梯形的面积。通过创建合作模式,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思考的有效性。

三、引入微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

微课是一种微型课堂,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观看视频时间和频率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形式。教师可将微课引入课堂,尤其是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设定微课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知识,并结合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

例如,在开展《长方体的体积》的授课中,教师制作微课,并展示如下问题:问题一,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长方体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问题二,请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问题三,请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摆出一个体积为8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此后,教师与学生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给予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数学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一是把握教学有效性内涵,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掌握实现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把握好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授课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掌握方法,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玲珠.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1(1):19.

 [2]宗孟娟.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新智慧,2021(11):75-76

  • 相关文献